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灾在A股历史上并不陌生,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暴涨暴跌式的股灾便一直相伴而行,大大小小共有近10次。2015年的一场股市巨震同样以暴涨暴跌为背景,但其严重程度刷新了很多历史之最,其中因流动性枯竭而造成的数日千股跌停,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在这种局势下,为了恢复市场信心,我国政府携万亿级规模的资金进场救市,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遏制住市场的进一步崩溃。这种国家层面的资金直接干预市场的措施在我国并非首例,香港特区、台湾、日本和韩国的证券市场均采取过类似政策,其产生的效果也是各有特点、有功有过,但救市资金规模达到万亿,占整个流通市场市值超过3%,这种力度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尚属首次;在国内证券市场,国家层面资金参与市场的程度已远超过QFII和RQFII等一些机构投资者(2017年5月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为927.24亿美元,R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为5431.04亿人民币);不仅如此,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救市资金在消息层面上的影响力明显放大了其持股信息可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显然,救市资金已成为股市波动的重要影响变量,研究这位新入场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具体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也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因此,本文将利用现有数据,针对救市资金产生的影响从股市整体和局部(个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整体框架,并概括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与述评。这部分对经济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平准基金制度与股票市场稳定的相关关系及不同类型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首先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流动性理论和羊群行为理论对救市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分别提出宏观和微观的相关假设。第四部分为宏观层面的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本部分对救市资金进入股市对股市整体波动性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详细阐述了实证模型的选择依据,介绍了样本数据的选择、相关变量的定义及具体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微观层面的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本部分对救市资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对个股波动性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详细阐述了实证模型的选择依据,介绍了样本数据的选择、相关变量的定义及具体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介绍研究结论、研究建议以及研究局限性。首先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总结本文的结论,其次从政策层面提出本文的建议,最后,陈述文章研究的不足。在宏观层面上,本文利用2014年-2016年上证综指对数日收益率数据为样本,并根据样本特点建立ARMA(1,1)-GARCH(1,1)模型,分析救市资金入市后,A股市场整体波动性是否出现显著改变。实证结果表明:在救市资金入市前后股市整体波动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利用2015年-2016年国家队持股数据为样本,研究个股波动性与救市资金持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除金融行业以外救市资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显著加剧了个股的波动性;(2)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救市资金持有该行业个股有稳定该行业个股的作用,以避免产生更大的系统性风险;(3)救市资金持股比例越大,对个股波动性作用越显著。本文的创新与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救市资金参与股市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际市场上类似先例也较少。目前业界对于救市资金影响的探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缺乏实证研究。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丰富现有研究;第二,本文首次考虑了救市资金投资行为可能存在的内生性,简要分析了这种内生性的来源并引入动态面板数据,利用广义矩估计模型(GMM)加入关键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分析,为本文的实证结果提供稳健性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