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附子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种影响因素,阐明附子在复方中发挥各功效时的配伍机理;分析附子的用量、炮制方法、剂型、煎服方法对其功效发挥的影响;分析附子在各主治症中的配伍机理。方法:以《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含附子的方剂1058首,用Excel建立数据表,采用归类分析的方法,以功效为纲归类统计出与附子配伍使用的高频次药物,发挥特定功效时附子的用药剂量范围、炮制方法、剂型、煎煮方法等。同时结合《伤寒杂病论》以后的方书;《神农本草经》以后的本草著作;历代名医方论;现代期刊杂志和附子研究专著,分析附子应用的历史源流及特点。结果:附子的功效可归纳为4方面12个作用方向:1.回阳救逆(回阳救急、引火归原);2.助阳补火(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益肾、温养气血、助阳固表祛邪、温阳除湿、温阳敛疮、温阳通窍);3.散寒止痛;4.祛风散邪(祛风止痒、祛风止痉);与附子配伍最多的高频次药物为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解表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和收涩药。控制附子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有配伍环境、剂量、炮制、剂型、煎服法等。其中配伍环境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附子配干姜、人参、山茱萸等长于回阳救逆;配细辛、桂枝等善温通心阳;配花椒、厚朴、粳米长于温中散寒;配灶心黄土、代赭石等长于温脾止血;配黄芪、白术、麻黄等长于助阳固表祛邪;配茯苓、桑白皮、半夏、天南星、茵陈等长于温阳除湿;配川乌、防风、白芍、当归长于散寒止痛;配生地、熟地、知母等长于阴阳并补。附子在复方中的用量受配伍环境、药材产地、炮制、剂型、病人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差异颇大,一般说来,附子引火归原用极小剂量,助阳补火用小剂量,散寒止痛、祛风除湿用中剂量,回阳救逆用中至大剂量。附子生用功效峻烈,其性偏于升浮,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祛痰除湿,熟用性缓,其性偏于沉降及温补。丸剂是附子最常见的剂型,回阳救逆主要用汤剂。控制附子毒副作用的主要手段有配伍环境,炮制方法,煎服方法及产地强调等。结论: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配伍环境是影响附子功效发挥的主要因素;炮制、剂量、产地、剂型、煎服法等对附子的功效发挥及毒副作用均有较显著的影响;附子功效的丰富的发展,是方药共荣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