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鼻息肉(nasal polyps,NP)是发生于中鼻道的水肿性炎性黏膜脱垂形成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鼻-鼻窦黏膜长期慢性炎症的最终结果。近来提出Th1/Th2/Th17失衡与鼻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发病过程涉及到多种固有细胞和效应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相互作用而形成慢性气道炎症,其中相关因子IFN-γ、IL-4与IL-17等。此次通过研究IFN-γ、IL-4与IL-17在伴有哮喘鼻息肉及鼻内镜术后囊泡组织中表达,探讨Th1/Th2/Th7失衡理论在鼻息肉与囊泡发生的相关性意义,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临床材料本研究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科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50例且手术后定期常规复查坚持6个月以上。其中鼻息肉20例;哮喘合并鼻息肉2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其中哮喘患者经肺功能及呼吸科其他检查均为症状控制的轻度或中度哮喘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全身疾病并术前4周均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3~73岁,平均37.6岁。取材:患者在鼻内镜术中摘取息肉组织、对照组取下鼻甲切除组织,囊泡取自患者4-6周鼻内镜复查时,组织标本在4%甲醛加PBS缓冲液中固定,制成石蜡块包埋标本保存。2.实验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IFN-γ、IL-4与IL-17在伴有哮喘鼻息肉、鼻息肉及鼻内镜术后囊泡中表达及分布,对各因子在鼻息肉及囊泡表达与相关性及疾病间发生关系进行关联性研究。3.结果判定①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准:棕褐色染色为阳性表达。②苏木精-伊红染色Eos计数方法:Eos光镜400倍下见细胞质染为粉红色,细胞多呈圆形并体积相对较大,深兰色分叶或肾形双核。4.统计处理应用SA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数据进行分析,做t检验及关联性分析,计算出P值和OR值。结果1.光镜下见鼻息肉组织上皮增生变厚,可见鳞状上皮化生,上皮下基质明显水肿,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其间可见少量扩张的微血管和囊状扩张腺体,间质中以Eos、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另有还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囊泡组织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水肿,上皮层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等,上皮层下可见小血管及腺体增生。2.鼻息肉组织中可见到较多的IFN-γ、IL-4和IL-17阳性细胞,特点:阳性细胞也呈丛集性分布,多集中在上皮下和腺体血管周围,在间质中散在分布,可见于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多种细胞表达。囊泡组织IFN-γ、IL-4和IL-17阳性细胞位于于黏膜下层及间质的炎性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EOS聚集的部位表达较强烈。IFN-γ、IL-4、IL-17在合并哮喘鼻息肉组、鼻息肉组及囊泡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合并哮喘者鼻息肉与囊泡表达阳性率更高(各组均为OR分层前<OR分层后)。结论相关性分析得出IFN-γ、IL-4、IL-17在合并哮喘有无的鼻息肉组及囊泡组织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合并哮喘者鼻息肉与囊泡表达阳性率更高,即Th1/Th2/Thl7失衡理论在哮喘合并鼻息肉、鼻息肉及鼻内镜手术后囊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鼻内镜手术后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