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是三列贯穿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对中国南北地区的温度、气候及地形等方面影响显著。秦岭地区暴雨灾害的发生与它的地理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暴雨的预报也一直是相关部门的服务难点和重点,又因为暴雨具有强度大、时间短和突发性强等特点,使得暴雨灾害很难预防和控制,这给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针对暴雨灾害的应急救援带来很大的麻烦和挑战。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为了避免突发暴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一些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丰富自己的减灾行为,保护自身安全。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研究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秦岭暴雨灾害游客减灾行为感知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所收集的实际调研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将各减灾行为指标的子选项按照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转换为可以计算和度量的数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重,然后通过构建游客减灾行为感知模型,计算各景区游客减灾行为感知指数,并对游客个体特征与减灾行为感知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分别得出了影响游客减灾行为感知的显著性和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对得出的显著性因素中的定序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对分类变量进行了定性的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通过对陕西秦岭地区七大景区游客减灾行为感知指数分析得出,得分最高的为西安的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指数值2.835;最低的为安康的瀛湖景区2.590。排名2-6的分别为:汉中华阳古镇2.820,宝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2.732,商洛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2.713,西安太平国家森林公园2.703,安康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2.697。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景区游客预防和处理暴雨灾害事件的倾向性行为感知指数各不相同,但是相互之间的差异比较微弱。(2)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七大景区的游客个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游客个体特征与其预防和处理暴雨灾害事件倾向性行为感知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游客的性别、婚姻状况与游客减灾行为感知没有显著性差异;游客的其他个体特征,包括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近两三年是否有在秦岭旅游的经历、交通工具、停留时间、居住地以及居住地是否发生过暴雨灾害都与游客减灾行为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对游客在预防和处理暴雨灾害事件的倾向性行为感知有比较明显的影响。(3)把对游客减灾行为感知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进一步细分为分类变量和定序变量,其中分类变量包括了:职业特征、旅游经历特征、交通工具特征;定序变量包括了: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月收入特征、停留时间特征、居住地特征、居住地是否发生过暴雨灾害特征。(4)对定序变量进行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游客来景区时是否愿意参加人身意外、财产、交通等保险与受教育程度、停留时间、居住地成正相关;游客是否同意景区门票附带保险与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成正相关;游客是否同意通过提高门票价格完善防减灾设施和管理水平与月收入成正相关;游客是否愿意配合景区实施防减灾工程与受教育程度、是否发生暴雨灾害成正相关;游客是否愿意对景区防减灾工程和设施状况提出建议与年龄、停留时间成正相关,与受教育程度成负相关;游客对政府和景区在防减灾中作为的期望程度与月收入成正相关,与受教育程度、停留时间成负相关;游客对景区是否愿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抵御暴雨灾害的期望与月收入、停留时间、是否发生暴雨灾害成负相关;游客对于景区人员安排的满意度与年龄、停留时间成正相关;游客对景区提供紧急救护设备的满意度与年龄、月收入、停留时间成负相关;游客对景区减灾教育实施的满意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成负相关;游客来景区前是否做了准备工作与受教育程度、停留时间成负相关;游客是否愿意将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告知他人与居住地、是否发生暴雨灾害成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