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各个省份和地区的社平工资逐年增长,部分省份甚至超过了当地人均GDP增长速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社平工资不仅衡量各地区非私营单位就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缴费基数的参考依据。同时,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问题日益严峻,基本养老金账户出现收不抵支、结余紧张的现象,养老保险制度内抚养比逐年走低,制度内参保职工的缴费压力增加。在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急增的情况下,社平工资的增长一方面能为养老金支出筹资,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存在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社平工资逐年增长直接提高养老金缴费基数的下限,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本文总结国内外养老保险缴费的就业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缴费负担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养老保险体制的覆盖面有限,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的加重会挤出正规就业,正规就业为了逃避过高的缴费负担,倾向于往非正规就业部门转移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本文结合我国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和特征,选取企业正规就业规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直接挂钩的社平工资,来衡量企业和职工所承担的养老保险负担。本文基于2004年-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社平工资的增长对企业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考虑到我国2015年之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采取养老保险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不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作为模型的工具变量,同时满足了外生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回归结果表明,社平工资的增长确实会挤出企业正规就业,社平工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企业正规就业下降0.6606个百分点。考虑到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养老保险收支结余情况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探究不同省份的社平工资挤出效应的差异,将31个省份分成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月数超过10个月和不足10个月的两组数据,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回归,发现在养老保险可支付月份低于10个月的省份中,社平工资对正规就业的挤出效应更大,社平工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正规就业下降1.1645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可支付月份高于10个月的省份,社平工资对正规就业的挤出效应较小,社平工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正规就业下降0.5040个百分点。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社平工资的逐年增长,加重企业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挤出企业正规就业规模,并且就业挤出效应在养老金结余紧缺的省份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往国内外文献多以养老保险缴费率衡量缴费负担,本文考虑到我国各地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基本保持稳定,故采用逐年增长的社平工资作为衡量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的变量,更好地体现缴费负担的变化。同时我国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主要以省级统筹为主,本文研究了养老金收支结余情况不同省份中,社平工资的就业挤出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尚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我国多数省份的养老保险仍以市县一级统筹为主,不同市县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差异,囿于数据的限制,本文仅以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展开分析,虽然能够较大程度上的反映实际情况,但在研究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