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首次应用于人体诊断。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医学成像手段,MRI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深层组织穿透性强以及无辐射损伤等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分子影像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含钆MRI造影剂是一类能够增强成像清晰度和对比度的体内诊断试剂,能够极大提高质子的弛豫速率、缩短弛豫时间。然而,临床上常用的小分子造影剂,如马根维显、普海司等普遍存在弛豫率低、选择性差以及成像效果不足等缺陷,人们对于新一代弛豫率高、安全稳定的MRI造影剂的临床需求越来越迫切。将小分子造影剂与聚合物共价链接而得大分子造影剂可提高其弛豫率,但大分子造影剂的制备纯化一般较复杂,且大分子造影剂在完成造影任务后不容易代谢排出体外,从而造成累积毒性。本论文试图通过两亲性含钆小分子配合物的自组装的策略来提高其弛豫率。结果表明:两亲性含钆小分子配合物成为胶束团聚体后弛豫率会发生突变式增加,同时非共价组装的方式也有利于通过解组装将钆及时排出体外。论文第一章绪论详细介绍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依据SBM理论探讨了提高含钆造影剂弛豫率的相关思路,以提高内层配位水分子数和增大分子旋转相关时间为主,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两亲性含钆MRI造影剂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一类基于Gd-HP-DO3A的不同链长烷基链修饰的中性两亲性含钆小分子配合物的合成过程,以及相关胶束造影剂的制备、形貌和稳定性研究。第三章对合成的疏水链段碳原子个数从12到18的四种胶束造影剂进行了弛豫率测试和体外成像研究,同时对其进行了体外金属转移化反应、游离钆离子测试以及细胞毒性测试等实验评价其潜在安全性。以自组装策略制备的Gd(HP-DO3A)-C16胶束造影剂具有远大于临床小分子造影剂的弛豫率(14.5 mM-1s-1,128 MHz,25℃)、极低的临界胶束浓度(30μM)、优良的水溶性(60 mg/mL)、良好的稳定性及较低毒性,对于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MRI造影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