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与史铁生生命书写比较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dgb54gh4h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之一,加缪善于将对生命主题的探讨化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书写人普遍的生存困境,在时代的洪流中,追索生命的意义,这为他在西方二战后的青年一代中赢得无数拥垒。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同时也在戏剧、电影剧本领域多有建树。他自认只是个写作者而非作家,“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然而正是在这漫漫写作之夜中,他却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建起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他体验到的是苦难,却在文学的表达中以其丰沛的想象力与缜密的思辨力,让读者在瞬息中触摸永恒,照亮了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关注生命,书写生命是文学古往今来不变的话题。然而相较于将生命作为抽象的描写对象,加缪与史铁生不满足于仅仅刻画人“活着”的状态,而从具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出发,寻找让人“活下去”的力量,试图回答“已然存在的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这一人生唯一问题的答案。然而个人际遇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作家的思想与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对生存困境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成为了二人文学创作的相交点,之后二人又沿着各自的轨迹,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反抗,追索生命的意义。这在二人后期的文学创作与哲思理念中,都得到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展现。本论文以二人生命书写的比较研究为主题,从二人各自的人生轨迹、社会背景出发,在其文学作品中探寻蛛丝马迹,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之上探析二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不同追寻模式,力图梳理二人在生存困境与生命意义两大主题上的交汇与分离,为我们研究20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融合提供新的素材与线索,也希冀能为当代中国“信仰缺失的一代”提供寻找生存意义的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从洪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建立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利用流域产汇流模型计算入库洪水,并考虑短期降雨预报信息,将交互式生成技术与动态规
<正>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它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摘抄的方法,但真正学会运用的却很少,不少学生将摘抄当作完成老师
期刊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1966—)的小说多数为长篇小说。逃离,是萨拉在小说中反复表现的文学主题。她利用对逃离的呈现强化冲突,激化矛盾,同时她笔下的逃离又具有非典型反叛的特点,是极具主观色彩的独特构想。萨拉·沃特斯笔下的逃离多数以女性的逃离为主,这既是女性对自身性别意识的一种重新思考,又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冲击。然而萨拉也同样关注男性的逃离。在沃特斯的笔下,男性表面上是女性逃离传统、
根据实时调度原理及农业水资源配置特点,建立了分层耦合的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包括供需水中长期预测、中长期优化配置、供需水实时预报、短期渠系配水和基于模糊识
人际亲疏不仅是组成社会结构的一种方式,也是重要的心理属性。以往的研究指出人际亲疏对记忆、道德判断、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但研究者较少在实证领域考察人际亲疏与负性情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中美英图书情报学领域1990-1994年和2010-2014年期间文献的施引文献为样本,计量分析了:1)美国在1990-1994年和2010-2014年期间的施引文献特征:国
本文利用DRAINMOD模型模拟分析了泾河-渭河-灞河交汇区不同宽度河滩湿地受河道水位变化影响的水文过程。结果显示,河道水位变化和滩地宽度对河滩地湿润程度以及河道排水,补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