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之一,加缪善于将对生命主题的探讨化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书写人普遍的生存困境,在时代的洪流中,追索生命的意义,这为他在西方二战后的青年一代中赢得无数拥垒。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同时也在戏剧、电影剧本领域多有建树。他自认只是个写作者而非作家,“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然而正是在这漫漫写作之夜中,他却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建起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他体验到的是苦难,却在文学的表达中以其丰沛的想象力与缜密的思辨力,让读者在瞬息中触摸永恒,照亮了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关注生命,书写生命是文学古往今来不变的话题。然而相较于将生命作为抽象的描写对象,加缪与史铁生不满足于仅仅刻画人“活着”的状态,而从具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出发,寻找让人“活下去”的力量,试图回答“已然存在的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这一人生唯一问题的答案。然而个人际遇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作家的思想与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对生存困境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成为了二人文学创作的相交点,之后二人又沿着各自的轨迹,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反抗,追索生命的意义。这在二人后期的文学创作与哲思理念中,都得到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展现。本论文以二人生命书写的比较研究为主题,从二人各自的人生轨迹、社会背景出发,在其文学作品中探寻蛛丝马迹,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之上探析二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不同追寻模式,力图梳理二人在生存困境与生命意义两大主题上的交汇与分离,为我们研究20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融合提供新的素材与线索,也希冀能为当代中国“信仰缺失的一代”提供寻找生存意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