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先秦时期两种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鲁文化与晋文化,它们都根植于西周文化的母体,与所封之地的文化相融合,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各种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时期,而且先秦时期的地域文化呈现了由多元向一体转化的特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讲,各种学派互相争论,互相交流,也是通过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进行的。受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薄弱,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存在。周初大分封,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的封国制度相联系,形成了以封国疆域为地理环境,以殖民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为特点的新地域文化。其中鲁文化、晋文化就是典型代表。本文将先秦鲁文化和晋文化加以比较研究,考察他们同源异流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文化发展“并列—渗透—融合”的规律。文章分五个部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鲁文化和晋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前言讲述先秦时期中华地域文化存在的客观性,论证比较的可行性,分别定义了鲁文化与晋文化。第一章讨论鲁文化与晋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第二章探讨了鲁、晋两国文化发展的不同道路,主要从两国对西周宗法制继承的多寡、对周礼的不同态度,在价值观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第三章总结鲁、晋文化特征的不同:鲁文化在政治上是典型的宗法贵族制,晋文化则率先突破宗法制,走上了小宗继承王权的道路;鲁文化对礼治的继承,晋文化孕育了法治的成长,并大规模的变法;鲁文化好学重道,晋文化务实功利。第四章论述鲁、晋文化对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起的互补作用。结语部分论述两种文化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性,以及研究它们所能获得的启发。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对“鲁文化”和“晋文化”这两个典型作比较研究,归纳他们各自的文化特点,揭示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向一体化的大一统文化转换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