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达加斯加位于东非造山带非常关键的中心位置。精确厘定其广泛出露的新元古代Imorona-Itsindro岩套(约850-750 Ma)的构造属性,一方面将会为从罗迪尼亚至冈瓦纳这超大陆转化过程中的古地理演化提供重要约束,另一方面也会从成矿地质背景的角度为该国优势矿产资源评估提供基本依据。为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1)对于该岩套的基性端元,以Ambatondrazaka地区辉长岩为实例进行了野外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从而揭示了其侵位时代、岩石成因、源区特征以及构造属性;(2)对于该岩套的酸性端元,搜集并处理了前人已公开发表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而重新评估了这些岩石的岩浆系列、成因类型、源区特征以及构造属性;(3)对于与该岩套在时空上紧密伴生的沉积盆地,搜集并处理了前人已公开发表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进而从沉积作用的视角为区域构造环境提供制约;(4)对于较该岩套晚期的Ambalavao岩套(约580-510 Ma),以Ambatondrazaka地区花岗岩脉为实例进行了野外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岩浆特征、源区特征以及深部过程,进而为Imorona-Itsindro岩套的构造属性提供间接约束。在此基础上,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 出露于马达加斯加的新元古代Imorona-Itsindro岩套应当侵位于大陆裂谷环境(夭折裂谷);这一解释能很好地协调塞舌尔花岗岩以及印度Malani岩套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总之,不支持罗迪尼亚西缘发育安第斯型陆弧;(2)新元古代时期的大陆裂谷环境很可能为马达加斯加形成岩浆型铜镍硫化物(铂族)矿床、钒钛磁铁矿床、铬铁矿床以及热液型锡钨矿床等等提供了有利的地质背景;Ambatondrazaka地区辉长岩伴生的钒钛磁铁矿床可能与透岩浆流体活动有关;(3)除了马达加斯加、塞舌尔以及印度西北部Rajasthan地区,这一与大陆裂谷作用有关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空间分布可能向南延伸至印度南部麻粒岩台地、斯里兰卡等,而它的活动时限上限可能为750 Ma;(4)约520 Ma增生于马达加斯加北部的Bemarivo地体可能记录了莫桑比克洋的洋内俯冲,起始时限约为750 Ma;巧合的是,这与罗迪尼亚第一次主裂解作用的时间相近;(5)基于区域联系与对比的思路,由于绝大多数产于华南、印支、拉萨等陆块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具有大于约750 Ma的同位素年龄,所以裂谷成因模型可能是比弧成因模型更合理的解释;进一步而言,这些陆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建中也就不一定位于外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