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一名本土裔美国文学作家,其成名作《爱药》以印第安奥吉布瓦部落的视角,展现了保留地上跨越半个世纪的北塔科他家族传奇。通过描述白人殖民文化与部落传统文化的冲突,作者艺术地揭示了部落家庭与个人面临的文化失根之殇。在被迫同化的殖民话语下,印第安族人失去原有的文化身份,面临文化错位的创伤经历。藉此,直面创伤,在集体文化传统中重拾文化身份,是关系到创伤消解以及奥吉布瓦族存续的策略。本论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结合印第安文化研究,解读《爱药》的创伤书写,认为失根性是作品中创伤事件的主要文化呈现。论文通过探讨文化创伤在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的体现,挖掘文化背后的政治话语、即被迫同化的殖民话语,可以得出作品隐含的文化创伤之体现、根源,并进而探究印第安族裔在创伤后的文化生存。本论文认为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重新定位文化身份是直面创伤的途径。第一章探讨作品中个人与集体层面的文化失根带来的创伤,并从土地情节、家庭纽带、信仰归属三个层次具体分析,认为部落对土地、家庭、本族信仰的归属是文化身份之根。印第安人失去了对土地的依附,成为西方工业文化的附属,陷入无家可归的失根困境。父母的缺失、家庭遗弃等经历使个人的身份趋向边缘化。部落文化宗教信仰的迷茫使人生活在印第安与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带来身份定位的断裂。第二章从被迫同化的历史殖民话语探讨创伤性事件的根源,认为西方话语通过开设强权机构,控制印第安人的话语权力。在寄宿学校教育下,印第安语言文化走向灭绝危机,随之,个体的文化身份出现错位。而且,在天主教会的影响下,印第安人改宗异教,并没有得到新的文化身份,却丢失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另外,诸如部落议会的政治机构深受白人意识形态昭昭天命的话语干涉,更加直接的体现了殖民话语对印第安人的身份同化。第三章认为面对文化身份的迷失,印第安口头叙事传统、千面人物生存幽默、印第安归家寻根是作品人物直面创伤的策略。在口头叙事传统中,叙事行为跨越文化边界,有助于形成集体文化记忆,对抗创伤之痛。此外,印第安人借助千面人物的特性对抗刻板的文化界定,并以生存幽默直面文化创伤。最后,通过归家传统,印第安人找寻文化身份的根源,实现连续性的自我定位,并将个体与部落的身份联系起来,通过宗族纽带最终重建集体身份,实现创伤的初步消解。本文结合文化创伤理论,对《爱药》进行文本细读,挖掘了小说文化失根现象背后的政治话语,旨在探讨印第安文化传统身份错位给个人和集体生存带来的创伤。书中部分人物自我迷失,经历了不可言说的创伤。厄德里克笔下的奥吉布瓦部落的创伤影响虽然无法得到根除,但作者的创伤书写至少能通过直面创伤、身份回归的生存策略,对文化失根困境进行重新审视,为创伤后的文化存续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