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建设是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截止2016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 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包括668个红色旅游景点。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红色旅游景区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与交通条件,划分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类型,并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建议,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一、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属于集聚型分布。在全国尺度上,红色旅游景区属于集聚型分布,并形成了六大聚集区,即沪浙地区、赣南闽西地区、湘赣地区、鄂豫皖地区、陕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形成四大次密度区,分别是闽浙赣地区、川黔渝地区、苏皖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八大地理分区中呈现集中分布,分布均衡度较低。在省域尺度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川、闽、陕、赣、鄂、皖、豫、晋、湘、苏十个省区。二、红色旅游景区能够全面反映四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主。旧民主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红色旅游景区属于随机型分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红色旅游景区属于集聚型分布。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个阶段的红色旅游景区分布反映了中国革命中心地的历史演进,彰显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选择,诠释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军事智慧。中国革命中心地经历了从“上海一瑞金—遵义等长征路线—延安—西北坡—北京”五个主要阶段的战略迁移,是中国革命不同阶段的标志,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缩影。四、根据红色旅游景区所在区县域的经济和交通条件,红色景区可划分为文化教育型、交通导向型、扶贫攻坚型和产业融合型四种发展类型,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