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传统纸媒,其发展历程代表了传统媒体的兴衰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的不断改革,《人民日报》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的党和政府喉舌,逐渐转变为关注社会民生、提高新闻专业性、重视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报刊,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也在逐步形成。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年至2018年)为研究对象,以新闻阐释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新年献词中对于公共事件和焦点时刻的阐释方式,探讨传统媒体面对当前媒体转型、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如何构建新闻话语体系以维护新闻职业权威话语权,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新闻阐释共同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建构研究。首先,梳理“新闻阐释共同体”等相关概念,提供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新闻阐释共同体”是在共同体和阐释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以共同的新闻职业素养、共同的新闻理念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为基本条件的非实体性共同体。通过对一些公共事件、焦点时刻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引导舆论导向,展示新闻理念,规范专业准则,修补新闻范式,强化身份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职业权威性和正当性。其次,整理概括《人民日报》新年献词阶段特征,并分析不同阶段中新闻阐释共同体呈现。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年献词经历了由最初注重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宣传,到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再到注重以读者和民众为中心的新闻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的构建:从国家共同体到公民共同体再到专业共同体。再次,深入分析《人民日报》在新年献词的话语实践中如何建构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通过在话语构建中词汇、句式的选择以及主题定位建构自身,以适应新媒体的冲击和维护自身的权威。社会热点高频词汇和新闻专业词汇的选择体现了作为严肃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排比句和设问句的反复运用体现了《人民日报》新闻话语风格和价值观;以社会民众和广大读者为定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最后,指出《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新闻边界的模糊,职业新闻人权威被打破,传统新闻社群的职业身份受到威胁。对此,《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应该坚持新闻理想,重塑职业信心;包容新兴媒体,坚持主流引导;改进表达方式,共融话语资源。逐渐完善新闻阐释共同体建构方式,促使传统媒体自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