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发性常见病。尽管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和功能基因组学不断完善,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仍未明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调节血压水平和维持机体内水电解质动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以该系统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肾素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缓激肽B2受体基因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共13个常见多态性位点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北方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进行风险预测。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群体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遗传背景相对单一的北京市房山群体为研究对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5例和正常对照1154例),该群体具有高血压发病率高,治疗率低,离婚率低和人群的流动性小等特点。基因型分析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数据分析采用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个位点的关联分析,单倍型分析和交互效应分析。研究结果:对单个多态性位点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和缓激肽B2受体基因C-58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240T,I/D和A2350G位点,缓激肽B2受体基因±9bp位点以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344T和K173R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表明,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总体单倍型频率在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三个多态性位点组成的8个单倍型,单倍型A-I-A和A-D-A频率(按A-240T.I/D和A2350G的顺序)在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单倍型T-I-A和T-D-G频率在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1)。最后,通过多元简约法中的交叉一致性和预测误差分析,我们选出可能存在交互效应的6个多态性位点,它们是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A-240T,I/D和A2350G,缓激肽B2受体基因的C-58T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K173R多态性位点。同时,我们还发现A-240T和I/D多态性位点以及M235T和C-58T多态性位点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且这两组多态性位点之间的效应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加性的。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研究北方汉族人群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基因的常见多态性位点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互关系。通过常用的多基因疾病的分析方法(单倍型分析和多元简约法),我们发现A-240T和I/D以及M235T和C-58T多态性位点之间的交互效应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