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要兴建越来越多的公共项目用以满足民众持续增长的需求。但是在建设具有明显负外部性的设施时,比如:垃圾焚烧厂、变电站、殡仪馆、通信基站,通常会引发项目周边居民采取各种形式强烈反对。虽然这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很有必要,但是由于周边居民因担心这类项目对身体健康、居住环境、个人经济和社区荣誉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都不愿意将其建在自己家附近,进而采取行动阻止项目建设,这种现象称之为“邻避冲突”。邻避冲突都以对存在潜在危险性的公共项目建设持反对意见为最主要表现特征,但是这些项目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大多数持反对意见的群众,其实并不否认这些设施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他们仅仅是希望不要将这些设施建在自己的居住地附近而已。梳理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邻避冲突,从厦门、北京的PX项目、到四川什邡事件,再到杭州余杭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等等,邻避冲突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普遍,给社会稳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公共项目在建设时陷入了“项目上马一群众抗议一无奈停止”的困境。因此,深入研究邻避冲突背后的规律显得尤为迫切,地方政府在公共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什么样的冲突?产生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该采取什么治理机制应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对邻避冲突和公共项目的内涵和概念界定予以明确,并对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对邻避冲突治理的对策和思路。采取比较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结合云浮罗定市建设垃圾焚烧厂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从实践中寻找邻避冲突的解决之道。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冲突治理理论、多元治理等理论,研究提出了完善邻避冲突的治理机制:构建主动协商的共谋机制、补偿激励的共享机制、建立社会多方协力参与的共建机制、以法制保障加强治理等方面的治理机制,破解地方政府推进公共项目建设“一闹就停”的尴尬。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针对邻避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更应该从源头改变邻避冲突属性,构建起“共同协商谋划——共同参与治理——共同享受成果”的互动模式,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治理邻避冲突,促进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