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是否“普惠”:一项跨国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金融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少有学者探讨金融自由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收入不平等状况持续恶化,引发了新一轮研究收入分配影响机制的学术热潮。一国收入分配状况并非取决于单一因素。现有文献中存在四种较具代表性的理论解释,分别关注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金融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相较而言,学界较少探讨金融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更少触及金融自由化政策(而非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实际影响。同时,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不加区分地使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发展这两个概念,但二者实际上并不等同。这种概念上的区别,或将会导致两者存在截然不同的“收入分配效应”。因此,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就是探究金融自由化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组涵盖70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1973-2005)进行实证分析,笔者发现:第一,金融自由化恶化了一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状况;第二,就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而言,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后,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比上升,中产阶级下降,而低收入者则波动不大;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第四,在七类自由化政策中,取消信贷控制和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为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笔者进一步采用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麦金农(Donald McKinnon)和肖(Edward Shaw)提出的经典金融自由化理论中,自由化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首先,金融自由化并不足以增加穷人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即使在完全自由化的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依旧存在,金融机构仍不倾向于向低收入者发放贷款。同时,根据金融结构理论(Financial Structure Theory),自由化将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压缩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从而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融资难度。其次,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前提是封闭经济体,而在开放经济体中,跨国资本流动将提高资本报酬并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最后,在存款担保(Deposit Guarantee)等政策的配合下,自由化为金融部门的发展提供了“隐性补贴”,并扩大了金融行业从业者与其他行业从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文论证了金融自由化并不是推动“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良方。为了发展“普惠金融”,应更有针对性地推行其他政策,如努力培育民众的金融素养(FinancialLiteracy)、推动小微金融机构(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的发展等。此外,经实证研究发现,运转良好的再分配体系能有效抑制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和完善本国收入再分配制度方面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办公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学习者计算机技能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奥地利联手构建了以“均势主义”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然而维也纳体系存续的原因并非只是欧洲列强间的势力均衡,而更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相关。维也纳体系实则是工业资本的英国和欧洲部分封建国家为维护经济利益或专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英国通过调整其外交政策,在欧陆制造或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阻碍欧陆的工业化进程,从而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在海外地区则是,欧洲将从殖民地夺取的
<正>近年来,孕产妇死亡已成为低概率事件,如要保持孕产妇病死率的持续下降,必须以产科合并症或并发症为重点,危重孕产妇为难点,以产科质量为突破口,减少危重孕产妇的发生,提
结合当前经济转型背景,可知研发创新对整个宏观经济以及微观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企业研发创新是国家研发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在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研究基于外部环境因素或企业自身因素已进行了大量探讨,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与启示——企业管理者、融资约束均对研发决策、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且考虑到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同,管理层激励作用方式、效应
<正>"智慧海淀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统一体系架构、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建设运维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设计,实现智慧海淀建设的"统筹.集中、协同"。从2001年的数字海淀"一个平台,两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为了促进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本刊组织了《应用数学笔谈》。作者们在来稿中畅谈了应用数学的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国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