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与实践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因其方便、快捷、突破时空局限、模拟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医疗、交通、生活等方面。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大家广泛关注。化学作为一门微观、抽象,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现代信息技术与其结合具有将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危险实验安全化等特点,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融合十分重要。从河南省化学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1.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抽样调查了河南省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配置、软件使用及理念认识情况。数据表明:90.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69.4%的学校安装了校园网,72.1%的教师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相关软件课程,这些都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设施与技术保障。其次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效果好,但对于何时辅助、怎么辅助,并没有过多的理解与思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2.从理念、技术、内容等方面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用虚拟实验、动画的方法对有毒、易燃易爆等化学实验及分子反应机理、物质空间结构等微观知识进行教学,给实验者带来声、光、色等多重感官刺激,实现微观知识宏观化、平面知识立体化,教学效果良好;对于系统性高、理论强的知识可利用结构图、视频、图片等起到补充、渲染、深化的辅助作用;通过培训、比赛、课题研究等方法提高教师理念及技术水平,建立化学资料库,降低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难度,增大使用频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3.采用NOBOOK公司开发的化学虚拟实验软件对人教版教材内容《一氧化碳的性质》设计实验教学案例:模拟真实实验情景,带给学生多维刺激,交互性较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性思维、增强环保意识;针对微观知识教学设计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利用虚拟实验、动画等模拟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结构,以及离子形成的微观过程,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具体化,辅助学生理解与掌握。4.选择对比实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成绩和态度上,实验班较对照班都有明显提高。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了6.00%大于对照班的3.65%,且83.33%的学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自己注意力更为集中,79.17%的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授课更有趣。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将化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
其他文献
建立了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源水中的苦味酸和6种酚类化合物(苯酚、间甲酚、对硝基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水样首先经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运动中的种族主义和种族逻辑现象进行了分析。强调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谈论种族对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作用既不科学也没有实际意
为探索新的数据源,研究了IRS-P6卫星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中的应用潜力并进行分析,就IRS-P6影像在最大成图比例、最小响应图斑面积、地类可解度、地类解译精度等方面进
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广西省平南县人民医院接诊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
传统航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难以满足航标管理现场信息采集及核查要求,同时,由于航标灯器品牌不一,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都极大影响一线员工现场记录的工作效率。随着"互联
对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因素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找出因素间的层次和影响结构,为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提供科学指导。通过专家咨询法得出17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采用系
<正>为保证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除了做好选种育种、科学的饲养管理及合理的免疫防治工作,近几年,消毒也成了养殖过程中高度重视的环节。虽然消毒环节得到了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英语教师话语不仅是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语源,因而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英语教师话语有其
对国内运营3~4年的3个城市有轨电车线路现场调研发现,轨道主要病害包括:在平交道口位置,轨道周围沥青混凝土路面易发生开裂与破损,且路面与轨道易发生不均匀沉降;钢轨两侧的沥
增强式训练是一种发展快速力量训练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具体的应用和理解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该种训练手段从其内涵、主要作用、生理机制等方面加以认识,结果认为,该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