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进四十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对内和对外的充分改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宏观、微观等经济因素均催化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例如,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金融“脱媒”、汇率改革和对外开放导致的业内竞争加剧、社会分层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投资者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因素无一例外的对于金融服务与产品的供给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从央行2016年前三季度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发现,央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频繁,采取了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还辅之以创新类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及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进行调控和干预。鉴于货币政策的频繁操作,本文考虑从广义货币供给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出发,来观察银行理财产品价格的变动的机理,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尤其是理财产品定价提供相应参考依据。在梳理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所涉及的理论基础时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影响资金需求进一步影响资金成本,进而对于理财产品定价产生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可以通过其变化影响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而对理财产品投资端的收益产生一定作用,由投资端倒逼产品端定价调整。另外,通过理论和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的银行类型、不同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以及不同的理财产品收益类型均表现出不同的收益率特征。 本研究通过先分析广义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影响,进而分析银行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类型等微观因素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交叉影响,来进一步挖掘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内在机理。而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时并未发现使用交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得益于大数据的硕果,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一宏观因素入手,将发行理财产品相关微观因素作为交叉变量,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进一步分析理财产品定价的原则。实证结果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与银行理财产品定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为充足的时候,市场上的资金供过于求,相应的,货币的成本便会降低,对应到资管产品上,就银行理财产品来看,就是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即资金回报)会下降。其次,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影响,同时会受到银行规模、产品类型、投资期限等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银行主体资产规模不同,其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定价会受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不同程度的影响,譬如可能是受到银行主体声誉和信用水平的制约;理财产品收益类型的不同也即产品风险不同,其对应的理财产品的定价同样会受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现象可能是银行在进行产品定价时考虑到对投资者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不同,对应产品的定价会受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投资期限对应不同的流动性风险,而这种差异化的定价可能是银行主体考虑到流动性溢价后的结果。通过分析广义货币供应量对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影响,本文认为,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应在关注宏观经济变化的同时,考虑到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些微观特征指标,仔细阅读银行理财产品相关说明及公告,在适合自己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基础上做出投资选择;作为理财产品供给端的银行,在设计和开发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尤其当广义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该形成差异化定价的趋势,把握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较为成熟的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体系,可以实现银行对理财业务在流动性风险、收益实现风险以及中间收入上的把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诸如理财产品相关产品公告的公开披露,完善理财登记系统的建设,为投资者及时了解产品信息,为监管部门及时检测产品情况提供优良的信息环境。另外,如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机制,使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能真正反映理财产品的收益及风险水平,那么银行理财产品将可能成为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之后的又一市场基准利率参照指标,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维度更加丰富的利率参考系,同时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