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转向以科技、创新、人才等知识为基础的竞争,而知识又是经济主体获取竞争优势最为根本的源泉,并且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竞争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是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率先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如今,知识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内生性生产投入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依靠知识才能得以更新和提高。知识也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并用以提高经济主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更进一步地,企业知识基础观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也是导致企业异质性的最根本来源。企业依靠知识赢得市场竞争、博取经济利润的能力,可称为“企业知识竞争力”。然而,知识到底如何作用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知识与企业具有何种内在关系,或者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决定机制问题,一直是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如何科学地测度与评价企业知识竞争力,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仍然是一个学术热点领域。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有些指标较为简明,但指标主观性较强;有些指标客观性较强,但指标过多,体系繁杂,可操作性不强。其共同缺陷在于,评价指标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大道至简,探索一个客观、简明而又有坚实理论支撑的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显然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索并希望突破的关键之处。本文首先对企业本质、知识内涵、分类及知识优势等基础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发展脉络、来源、概念界定、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进一步对企业知识竞争力概念演化、内涵、以及知识对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行了阐释。更进一步地,对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包括企业竞争力评价、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及企业知识竞争力动态评价,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次,把企业的知识运动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过去生产理论和知识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的知识再生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决定企业转型升级的知识进化机制,进一步构建了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第三,对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的逻辑脉络进行全面梳理,然后在对现有与知识竞争力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由企业知识竞争力理论模型导出了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释。第四,采用“熵值法”对各个评价指标确定了熵权,同时依据“厚今薄古”的思想考虑时间序列并确定了时间权向量,分别对2012-2019年中国ICT上市公司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分析,并对企业知识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设定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三层次知识分别提出了企业知识竞争力保护和提升的对策建议。据此,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一,企业再生产过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不是生产规模的简单重复(简单再生产)或扩张(扩大再生产),而是伴随着知识进步的螺旋上升式循环过程。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只有知识是唯一的变量,因此企业再生产本质上就是知识再生产。企业的投入环节对应于知识的“获取-吸收”过程,输入通用性知识;企业的生产运行环节对应于知识的“应用-创新”过程,输出专用性知识;企业的产出环节对应于知识的“积累-积淀”过程,凝结专有性知识。企业的知识再生产循环推动企业的知识进化和转型升级,依次经历“模仿性竞争”(知识结构以通用性知识为主)、“差异性竞争”(知识结构以专用性知识为主)和“寡占性竞争”(知识结构以专有性知识为主)三个知识发展阶段。能够完成这一知识进化过程的企业,最终成为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占据食物链的顶端。第二,基于“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三层次知识,采用“熵值法”和时间序列法对中国2012-2019年152家中国ICT上市公司进行了静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静态评价:从横向维度来看,中国ICT上市公司的知识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为严重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数据鸿沟也进一步加剧。中国ICT上市公司知识竞争力水平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即便是得分前十位的企业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从纵向维度来看,中国ICT上市公司企业知识竞争力总体趋于均值水平,发展较为平稳,且出现整体趋好的态势。中国ICT上市公司的知识竞争力差异性在逐步缩小,企业间差距在减少,上下波动逐年变小。(2)动态评价:中国ICT上市公司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处于较为严重的“马太效应”,样本ICT上市公司之间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差距仍然非常大。有些企业当前知识竞争力排在了较高位次,但因其他层次知识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可能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情况。还有些企业虽然短期内企业知识竞争力水平较低,但由于其专用性知识指数当前处于较高位次,未来终将转化成为企业竞争力而变成今后发展的潜力股,是投资者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第三,从上市板块、所属区域和成立年限等方面对中国ICT上市公司企业知识竞争力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主板上市的ICT公司企业知识竞争力水平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ICT公司变化程度较小且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中国ICT上市公司主要集聚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区域,其中,环渤海湾京津地区ICT上市公司的企业知识竞争力整体高于样本企业的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和部分中西部地区ICT公司的变化程度较小,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高成长性;2002年之前成立的ICT上市公司企业知识竞争力整体水平显著高于2002年之后成立的,而2002年之后成立的ICT上市公司变化程度较小且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第四,企业知识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回归分析表明:企业知识竞争力(即相对知识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呈显著正向关系,并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改变被解释变量和补充控制变量以后的回归结果依然是稳健和可信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知识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滞后效应,各个层次知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相比于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ICT上市公司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更强。不同集聚区域的ICT上市公司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以及珠江三角等沿海城市区域。2002年之后成立的ICT上市公司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更大的正向促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