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于2002年7月~8月和2003年6月~8月先后对内蒙古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直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大青沟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特性。主要内容包括:直翅目昆虫群落的结构、区系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不同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相似性分析,昆虫生态种组的聚类分析,最后讨论了大青沟直翅目昆虫的区系起源演化和大青沟植物群落的起源问题。 按照植物群落的不同将保护区内的环境划分为7种生境,分别为水曲柳植物群落(生境A)、蒙古栎植物群落(生境B)、大果榆植物群落(生境C)、针叶林植物群落(生境D)、湖边湿地植物群落(生境E)、稻田植物群落(生境F)和沙丘草地植物群落(生境G)。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7种生境中直翅目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共采集到昆虫48种,标本2000余号,其中蝗虫类30种,蚱类6种,螽斯类12种,隶属于3总科,11科,30属。其中蝗虫类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62.5%,蝗虫中斑翅蝗科的种类又最多,占总种数16.7%。 区系地理成份以古北种为主,东洋种仅有2种,而本区内没有发现特有种类。7种不同生境中以湖边植物群落包含有最多的属种数,针叶林植物群落中的属种数最少,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生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昆虫群落组成的多样性。 大青沟直翅目昆虫的种相对多度分布拟合Preston对数正态模型的结果较好,证明了大青沟的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昆虫种类多而分布均匀。7种不同生境中直翅目昆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境E>生境C>生境F>生境A>生境D>生境G>生境B;而它们的Pielou的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生境E>生境D>生境F>生境A>生境B>生境G>生境C。 以直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为属性对不同生境作PCA分析并以直翅目昆虫种类分布为属性作等级聚类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十分相似,结合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将大青沟7种不同生境分为3类,分别命名为沟底湿生植物群落,包括水曲柳植物群落、湖边湿地植物群落和稻田植物群落;沟上干早植物群落,包括沙丘草地和大果榆植物群落;单一型植物群落,包括人工针叶林植物群落和蒙古栋植物群落。三种类型生境中,第一类植物群落由于生态条件优越,所以发展了较高多样性的昆虫群落。直翅目昆虫生态种组的聚类结果将48种昆虫分为三大类,分类结果同7种生境的分类结果是一致的,三类昆虫分别栖息于生境分析所得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生境中,表明了昆虫对生境的选择。 本研究通过比较大青沟、向海、长岭、长白山、大兴安岭以及锡林河等6个不同地区的生境中蝗虫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得出结论:大青沟地区同向海保护区和长岭地区之间蝗虫种类组成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作者认为:大青沟地区植物群落同向海和长岭地区起源上十分相近,可以推测它们具有同一起源,均起源于第四纪大冰期以前的温带阔叶林,而不同于长白山植物群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大青沟保护区在环境保护和蝗灾预防方面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