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anglch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现代基因芯片测试技术和多电极实验的发展以及计算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我们能得到大量的高通量数据,如何准确可靠地从这些实验数据中发现数据之间潜在的网络结构(基因网络、蛋白质网络、代谢网络、神经网络等)是目前系统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常用的反向推导网络结构的方法有:普通微分方程(ODE)、Bayesian网络、Boolean网络和Graner因果关系.在本论文中,主要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的方法在时域和频域空间推导网络结构.   因果关系的方法首先由Wiener于1956年提出,1969年,Granger将Wiener提出的因果关系的思想引入到时间序列中,并且公式化,这就是著名的Granger因果关系.1982年Geweke提出条件Granger因果关系,这就使Granger因果关系能用于研究高维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Geweke还将时域Granger因果关系推广到频率空间,得到了与时域空间一致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频率分解,由Kolmogrov公式,频域Granger因果关系和时域Granger因果关系是一致的.这就使得Granger因果关系的应用进一步增强.本文针对实际生物数据的特点对条件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推广,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对此分别进行了介绍.全文由7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较为详细地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该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介绍了阅读本文所要用到的数学方面以及生物方面的基本概念和预备知识.   第三章将条件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推广,定义的一个新的概念: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对条件Granger因果关系和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在时域空间的比较,本文发现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消除公共外部输入和隐变量的影响,找到数据之间真实的内在关系,而条件Granger因果关系却做不到.   第四章在频域空间对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与时域空间一致的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的频率分解.   第五章将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再次进行了推广,定义了另外一个新的概念:偏相关复合Granger因果关系,该量可以用来刻画基因以及神经元的集团行为,找到它们作为一个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给出了相应的频率分解.   由于常规的Granger因果关系只适合于处理小网络,在第六章给出了研究大网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算法:序贯偏相关Granger因果关系,从模拟的例子和实际处理的生物数据来看,该算法是非常有效的.   第七章给出了本文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其他文献
L(2,1)标号问题是经典着色问题的一个推广,而L(2,1)圆标号问题对L(2,1)标号问题的一个变形,社k是一个正整数,f:V(G)→{0,1,2,…,k-1}是一个映射,如果成立,其中|X|k:=min{|X|,k-|X|},则称
本文主要研究一类基于元生理方法建立的捕食与被捕食系统的动力学性态。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食饵与捕食者的生物量密度。参数均为正,其具体的生物学意义。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基于
非负矩阵理论作为一种基本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数值分析、图论、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中.有关非负不可约矩阵的谱半径估计是该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可约非负矩阵特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信息的安全与保护问题显得愈发重要,使得密码学理论与技术成为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个
组合数学研究时间久远,它是数学的一个骨干分支,主要以离散结构为研究对象。图论起源很早,是离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由线连接的点集的理论。随着图论的不断发展,本原有向图的sc
我们将L[1/2]上满足自然阶化条件的左对称代数结构进行分类,着点于Schr(o)dinger Virasoro型李代数L[1/2]的相容的左对称代数,给出左对称代数与Schr(o)dinger Virasoro李代数之
本文考虑了定义在区域上,边界条件是狄利克雷边界条件或纽曼边界条件的斯托克斯流问题.斯托克斯流又称为蠕动流,与粘滞流相比是一种惯性力很小的流体.斯托克斯流在生活中出现的
Morphic环源于具有模直和可消性质的unit正则环的研究.Morphic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环论研究的热点.拟morphic环是morphic环和正则环的共同推广.人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
本文主要研究了二维势阱中阻尼系数在X 轴方向变化的布朗粒子,在随机力作用下越过势垒进入更深更稳定的势阱中的逃逸问题。这类问题可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率问题,由Kramers首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