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出生缺陷则是严重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是指在胎儿出生前用各种方法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从而对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出诊断。产前诊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早期发现有遗传病的缺陷儿及各种先天性畸形。自2002年《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颁布以来,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不平衡依旧明显,以及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网络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对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对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模式的调查,了解目前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供政策依据。研究内容1、了解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能力、组织设置、资源配置、科研培训能力、功能发挥等;2、剖析我国产前诊断服务开展较好的省市的管理模式,为卫生行政部门规范化管理提供借鉴;3、了解部分发达国家与地区有关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功能、发展状况、建设标准等,为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4、发现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全国信函调查:设计统一的全国信函问卷,以全国经审批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90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收集以上机构2004~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能力的分析与研究。2、典型调查:本研究选择北京、湖南、浙江、广东、上海5个省(市)作为典型调查的现场。以定量描述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听取当地专家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以获取产前诊断审批许可、规划布局、功能发挥状况等管理模式的相关信息。3、文献检索:以“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和“管理”等为关键词检索1996年-2008年的OVID数据库及互联网,收集部分发达国家与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管理模式、发展状况、建设标准等信息。4、数据统计:采用Excel和Epidata两种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对定量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自2003年《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发展总体态势良好。有24个省(市、自治区)9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平均每省达到3.75家。但分布不均匀趋势明显,目前有7个省份尚未开展服务,2/3的省份处于起步阶段。所有产前诊断服务机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许可,有67家(79.8%)成立了产前诊断中心。所在机构需投资平均为493.91万元;政府补助方面,仅17.9%得机构获得过政府补助,其平均的受助额度为4.28万元,政府投入明显偏低。产前诊断机构的管理体制。60%的机构组织设置完整,各项职责履行较好,但质量控制方面仅48.8%的机构有履行。另外,85%的机构制定并执行了产前诊断相关的规章制度。86.9%的机构设有伦理委员会,其中平均每年仅40%召开过相关会议。产前诊断服务的资源配置。超声检查室、细胞遗传室的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生化免疫和分子遗传室较欠缺;1252名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人员中,平均年龄41.68岁,目前已形成以高级职称(59.2%)为主的人才梯队;人员的继续教育不足,仅46.64%的人员3年内接受过相关培训,且培训时间多为1个月。产前诊断服务的业务能力。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能力的评估显示,遗传咨询、影像诊断、细胞遗传的开展比例和服务能力较高,分子遗传诊断的开展比例仅51.2%;产前诊断服务的业务量以平均20%~30%的比例上升;服务价格缺乏统一的收费定价标准,价格基本维持在原水平。科研和培训工作是产前诊断工作的薄弱环节,仅半数左右的机构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且水平参差不齐。科研方面,产前诊断相关的科研成果几乎为零,拥有相关重点学科的机构不到10%;培训工作,培训课程以理论课为主,且课时数较少,师资水平尚可,但数量不足,缺乏全国权威教材,培训的事后评估和考核留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结论与建议1、产前诊断服务发展瓶颈。包括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网络、技术规范、补偿制度、科研水平、人才建设和资源配置六个方面。2、加强产前诊断的宏观管理和合理布局,缓解我国产前诊断发展的不平衡。3、逐步完善产前诊断服务补偿制度。(1)多方筹资,扶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发展;(2)合理调整产前诊断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补偿技术发展投入;(3)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减轻需方负担。4、稳步推进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5、努力提高产前诊断科研水平。(1)加强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学科建设(2)改善产前诊断基础研究6、积极培养产前诊断技术人才。(1)强化对人员的准入与考核;(2)拓展产前诊断机构的培训工作;(3)增加高水平培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7、建立健全产前诊断服务网络。依托原有妇幼卫生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自下而上具备转诊功能的“3+1”产前诊断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