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教育政策的研究得到了逐步的发展,正经历着从全面的统计调查到深入的个案研究的转向。研究方法也在由单一的量的研究逐步开放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统一。然而纵观国内此类研究,只有少数研究采取民族志的方法对教育政策展开深入的案例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江西省某城市一所公立高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语言教育民族志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学生访谈、教师访谈、校长访谈、校园图片、各种政策文本等。内容涵盖了官方与非官方教育政策文本及话语、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对话,包括研究者与老师、学生的对话。数据整理完毕后,研究者对录音转写、课堂资料以及政策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本论文借鉴David Johnson提出的将批判话语分析同语言政策民族志结合的方法,分析各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探究显性政策(宏观层面)在地方教育机构(微观层面),尤其在语言政策执行者——教师中是如何被解读与实施的,以此解决以下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层面)和江西省教育厅(省级层面)以及江西省某中学(学校层面)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政策是怎样阐述的?相互之间有怎样的互文关系?(2)江西省某中学课堂语境中对“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政策文本阐释和实施情况是怎样的?(3)江西省某中学校园语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话语传播和师生对其认识及态度是怎样的? 对各层面教育政策文本和话语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分析表明:国家和江西省层面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但是该中学赋予教师选择权,只要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采取灌输式教学法也无妨。民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话语分析表明: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英语课堂,教师都是课堂话语的控制者,丰富的语文文本与英语文本被简化为语法与语义分析视角主导下的语言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授语言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非鼓励学生感受语言本身。学生的任务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校语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话语分析表明:造成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政策无法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阻碍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考指挥棒,以学习成绩排名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与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教材编排欠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