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以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早在2000年就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大规模外流涌现了大批的农村空巢老人,导致农村“空巢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空巢老人长时间缺乏子女照料,也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得农村地区老年人不仅存在养老方面问题,还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养老困境。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承载互助养老模式的农村幸福院应运而生。但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关注更多的是在老人养老方面的基本服务供给,缺乏关注以老人养老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易造成供需不匹配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所以本文以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为基础,研究老人养老满意度以及影响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以实现长效机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充分了解了国内外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研究现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有效缓解了当前阶段乌兰察布市所面临养老困境。本文在分析乌兰察布市以农村幸福院老人的养老需求为出发点,感知老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养老满意度。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居住的空巢老人进行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农村幸福院的运行现状。本文以老人养老满意度为衡量幸福院运行现状的核心标准,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老人养老满意度,最后对影响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整理发现,在老人生活缺乏照料,农村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低,老人精神慰藉匮乏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本文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完善内蒙古地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第一是对老人提高经济方面供给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吸引人口回流;第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第三是增加养老服务项目,分层分类服务、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人社会参与度和弘扬孝道文化,增强家庭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支持。最后形成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高参与度、覆盖面广的良性循环的养老模式。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有关教学效率的问题倍受重视。世界各国开展教育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加快人才培养的方式来应对逐渐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从实践层面的真实情况看,教学现状与原
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活力的集中体现,研究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手段对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城市的文化空间现状,
目的:在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以下简称低保人群)中,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他们看不起病或因患重病家庭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吻合。因此,本课题拟以乌鲁木齐市城市弱势群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救助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年医疗救助工作的经验分析,从方法学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对低保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其中涉及社会保障和信息技术两大领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具有政策性强、业务范围广、信息量大且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四川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经过7年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入瓶颈期,处于诺兰模型第三阶段徘徊不前。我们所说的瓶颈期,指的是某个区间内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足,整体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业务
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市圈已逐渐成形,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