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及时预警金融风险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区域金融风险有别于宏观层面的国家金融风险,但又与国家层面金融风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是指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产业所面对的风险。立足于区域发展新形势,构建具有实时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理论上以指标系数法为指导,实践上以传统资源大省山西省区域为视角,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定性分析与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法的定量分析,选取了区域宏观经济,区域微观金融,外部经济金融三个层面的17个相关指标,构建了基于山西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合成区域金融风险指数,利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对指数状态变化提前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不良贷款率、中长期贷款/总贷款、地区GDP增长率、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区CPI累计同比、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7天加权平均利率、国内M2同比增长率7个指标对风险指数影响最为突出。金融风险指数状态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但稳定性较差,如果t期处于低风险状态,那么t+1时刻有68%的概率保持低风险,有32%的概率转到高风险状态;而如果t期处于高风险状态,那么t+1时刻有73%的概率保持高风险,有27%的概率转到低风险状态,很容易看出金融风险维持在高风险的概率更大。利用2007年1季度到2015年4季度的数据预警发现,2016,2017年山西省金融风险趋于下降趋势,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得到验证。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区域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的短期波动,通过银行信贷,投资等渠道向金融领域传导,引起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只有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深化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完善金融业内控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区域性金融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