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依据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具有丰富水循环信息的特性,采用同位素水文学,及传统的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在全面了解研究区区域背景,详细分析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水流特征的基础上,侧重于应用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示踪功能和放射性测年技术,识别松嫩平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机制;估算出平原地下水更新速率,并据此提出地下水合理利用建议,为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松嫩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补给源为降水、山区和高平原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时期为近50年,在低洼地带循环深度为50m,山前可达100m,平原补给强度为126mm/a,地下水平均滞留时间小于50年,更新性较好。地下水流的总趋势是由东部、北部和西部三面山区流入盆地,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汇流处形成松嫩盆地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第四系现代承压水主要接受丘陵山区和山前扇形平原及北部与东北部高平原的侧向潜水补给。平均补给强度为6.2mm/a,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14C模型水年龄为5-10KaBP,地下水更新性较差。该承压水总体流向为西南,以地下径流式向河谷潜水排泄。第三系泰康组和大安组补给来源为北部和西部山前和东部高平原地下径流。除周边山前平原和东部高平原附近发生现代补给外,泰康组与大安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多为古补给。现代水的平均补给强度为2.8mm/a.此两组含水层地下水流缓慢,自然更新性极差。低平原中部水年龄为11-23K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