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02年Ng等报道了5例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因其具有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相同的组织形态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道了MUMPC,由于病例数和随访时间有限,大多研究仅以临床病理学特征来推断其预后,且尚无研究明确MUMPC的归类问题,该亚型应该归类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MC)的微乳头亚型还是IMPC的黏液亚型,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独立类型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将MUMPC与非微乳头状结构的单纯型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 MC)及IMPC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MU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免疫表型及分类,以便为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531例病理确诊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的病例,筛选出其中的MUMPC及非微乳头状结构的p MC病例(对照组p MC)。以134例MUMPC作为研究组,397例对照组p MC及同期281例诊断为IMPC的病例作为对照组,3组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与预后关系的比较分析,并分析影响p MC淋巴结转移以及影响p MC和MUMPC无病生存、总生存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然后从以上病例中随机选取32例MUMPC、89例对照组p MC、44例IMPC,行分泌型黏蛋白(MUC2、MUC5AC、MUC6)及神经内分泌指标Syn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基本免疫表型(ER、PR、HER-2)分析比较3组的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MUMPC的发病年龄较年轻,中位发病年龄仅46岁,且其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管癌栓及HER-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MC(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二者在肿瘤大小及核分级无显著性差异。2.与对照组IMPC相比,MUMPC的发病年龄较年轻(P<0.001),肿瘤最大径较小(P=0.002);MUMPC的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管癌栓、HER-2阳性率均明显低于IMPC(P<0.001),且二者的核分级存在显著差异,IMPC以中、高级别的核分级为主,MUMPC以低级别的核分级为主,约75.4%(101/134)。MUMPC核分级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中、高级别核分级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核分级以及MUMPC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以及MUMPC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而核分级尚不能作为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4.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MUMPC是影响乳腺单纯型黏液癌无病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临床病理学因素均为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以及核分级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总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为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6.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HER-2是影响MUMPC无病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HER-2是影响MUMPC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肿瘤大小尚不能作为影响MUMPC无病生存的独立因素。7.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HER-2是影响MUMPC总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HER-2是影响MUMPC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肿瘤大小尚不能作为影响MUMPC总生存的独立因素。8.MUMPC的ER及PR的阳性率分别为91.8%(123/134)、83.6%(112/134),与对照组p MC及IMPC的激素受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者的多数病例均属于luminal型;MUMPC的HER-2阳性率为11.9%(16/134),要高于对照组p MC的3.8%(15/397),但要低于IMPC的28.8%(81/281),3者在HER-2阳性率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9.MUC2、MUC5AC、MUC6的表达在MUMPC与对照组pMC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MUC2在MUMPC的表达高于IMPC(P<0.001)。10.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Syn在MUMPC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 MC(P=0.003),而MUMPC与IMP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UMPC的无病生存(DFS)及总生存(OS)低于对照组p MC(P<0.001与P=0.004),但要明显高于IMPC。结论1.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以及MUMPC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2.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核分级以及MUMPC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无病生存的独立因素;淋巴结转移以及核分级是影响单纯型黏液癌总生存的独立因素。3.MUMPC是一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的乳腺黏液癌。4.MUMPC较IMPC的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与对照组p MC相比则表现较差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在分类上将其归入对照组p MC可能会造成对部分该类患者的治疗不足,但将其归入IMPC可能导致治疗过度。5.因MUMPC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年龄较年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核分级较高、HER-2阳性率较高的MUMPC患者给予更积极地临床治疗,从而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