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起病隐匿,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并且多伴有肝硬化或其他疾病,以至手术切除率只有20%-30%左右[1]。大多数病人只能选择其他非手术疗法。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1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肿瘤间质热消融的代表性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射频消融治疗的原理是450-500KHz波长交流电流通过插入肿瘤内部的电极针使电极周围的离子振荡,摩擦产热,温度可达到50~100℃引起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RF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治疗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中小肝癌[2,3]。但对大血管旁肿瘤的治疗,许多操作者担心对血管造成损伤,引起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严重并发症,而限制了对此类患者行RFA治疗[4,5];另一方面受其治疗机理的限制,位于大血管旁的病灶易残留[6]。但究竟距离大血管多远行RFA才安全?大血管旁RFA治疗对血管有何影响?大血管旁行RFA治疗时对毁损病灶的影响有多大及其详细机理,目前并无系统的研究报告。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肝内下腔静脉旁行RFA治疗犬的实验观察,评价大血管旁RFA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开展这些特殊部位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些实验依据。并探讨联合注射醋酸RFA治疗来扩大损毁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三、实验方法和结果1. 通过在彩超引导下穿刺到下腔静脉旁的射频电极,并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建立大血管旁射频消融治疗的动物模型。应用彩色Doppler显像技术(CDFI)观察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肝脏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并发症和凝固性坏死区域及肝功能。结果表明,在下腔静脉旁行RFA治疗动物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CDFI技术提示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邻近的下腔静脉无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由于血流的热沉降效应,凝固性坏死区域明显缩小且不规则,沿下腔静脉走行;影像学上表现为稍低密度区,周围出血水肿区明显缩小。病理学上治疗区域内<WP=10>有残留肝细胞存活。2. 用离体新鲜猪肝建立注射醋酸+RFA的治疗模型,观察电极周围温度变化和凝固性坏死区域的特点和大小。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行RFA治疗时间延长;在离电极2cm处温度比单纯RFA治疗组高。针道周围凝固区明显;治疗区域比单纯RFA组扩大。通过彩超引导穿刺,在实验动物肝脏内下腔静脉旁先注射醋酸后再行RFA治疗,应用CDFI观察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肝脏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并发症和凝固性坏死区域及肝功能。结果显示动物对联合治疗有较好耐受性,邻近下腔静脉无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联合治疗可增大凝固性坏死区域,针道烧灼明显。病理学显示凝固灶坏死彻底。3. 通过对邻近大血管的肝肿瘤病人实施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射频消融治疗大血管旁肿瘤的疗效、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邻近大血管旁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无大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肝功能变化和普通RFA病例相一致。四、结论在邻近大血管旁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治疗区域受周围血流影响明显。联合注射醋酸行RFA治疗能有效扩大凝固性坏死区域的范围,对针道烧灼明显,是一次间质消融技术的联合应用的尝试。对邻近大血管RFA治疗的临床病例观察表明治疗是安全的,但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