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子宫腺肌症患者宫颈外口微生物菌群16S rRNA测序的研究目的探索和比较子宫腺肌症患者与健康妇女的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子宫腺肌症宫颈外口微生物的影响。探索宫颈外口微生物组学在子宫腺肌症疾病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症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患者、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3个月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以及健康妇女。收集四组中每位患者的宫颈外口微生物标本,而后进行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组间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从而发现疾病的生物标记物。通过绘制各属水平的微生物菌群用于鉴别疾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讨微生物组学的疾病诊断价值。结果我们共纳入了 23名研究对象。单纯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宫颈外口微生物菌群组成与健康妇女的宫颈外口微生物菌群组成是不同的;单纯子宫腺肌症患者经GnRHa治疗3个月后,其宫颈外口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了改变。本研究揭示了同时合并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患者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3个月的单纯子宫腺肌症患者这两组的生物标记物。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宫颈外口一些菌群,尤其是罗尔斯通菌属用于鉴别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结论四组研究对象的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各不相同。宫颈外口罗尔斯通菌属在鉴别子宫腺肌症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价值。16S rRNA测序探索妇女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的发掘可能有一定的重要价值。第二部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宫颈外口微生物菌群16S rRNA测序的研究目的探索并比较伴有以及不伴有痛经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宫颈外口的微生物组成。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并分为无痛经组和有痛经组。收集每位患者的宫颈外口微生物标本,而后进行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两组患者宫颈外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图及Heatmap。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组间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从而发现疾病的生物标记物。结果我们纳入了 14名研究对象,包括7名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和7名不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这两组研究对象的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各不相同。本研究尚揭示了这两组研究对象的宫颈外口微生物中具有显著作用的微生物菌群。结论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与不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宫颈外口微生物组成是不同的。丙酸杆菌科和黄色单胞菌科可分别作为不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和伴有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生物标记物。第三部分无痛经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目的分析无痛经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无痛经的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收集其临床信息。使用SPSS软件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5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患者虽无痛经,但是仍可伴有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排便痛及肛门坠胀感;合并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比例较少;合并腺肌症比例较少;该类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并不高,为4.7%。盆腔手术史可能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无痛经症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合并DIE比例较少;合并腺肌症比例较少;该类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并不高,术后用药可降低术后复发,盆腔手术史可能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