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沿线分布有许多历史文化重镇,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同时,该区也是我国历史上及近现代强震的多发地区,目前尚有许多历史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和震中烈度等参数不确切,需要及时进行考证研究。本论文选取其中的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和180年表氏71/2级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考证、古遗址调查,结合活动断裂研究结果等,修订其基本参数,探讨其发震构造特征。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现场考证,对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的震中位置进行了重新修订,震中应在红崖堡西,大约N39.2°,E99.0°,精度3类,误差小于等于50km。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佛洞庙-红崖子全段断裂。据野外的详细调查发现,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全新世晚期有强烈的构造活动,断裂西段、中段多保存有连续的低陡坎和纹沟左旋等地震形变带特征,其最大水平位移为3m,最大垂直位移为2m,地震地表破裂带总长约90km。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表氏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180年表氏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作了修正:震前的表氏县城位于肃南县明花区新墩子城,也应是震中所在地,地理位置。N39.6°、E99.3°,精度2类;震后新县城在今骆驼城或草沟井城;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九-十度,震级7级。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郑文俊(2009)对合黎山南缘断裂的详细分析,倾向认为合黎山南缘断裂为公元180年表氏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通过对祁连山-河西走廊中西段地区活动断裂分段与历史地震破裂特征分析,结合该区b值扫描结果,初步确定祁连山-河西走廊中西段未来的大震危险区为榆木山断裂和金塔南山断裂,其危险性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