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满族文官群体研究(175-1820)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独具特色文官制度下的中期满族文职官员,作为清廷统治核心权力阶层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皇帝礼遇与优待,满族官员入仕的简易便捷及接受教育服务于统治的功利性,不仅使满族官员渐趋平庸,又注定其仍可身居各衙门要职。在例行的京察与大计制度淘汰庸劣官员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的情况下,皇帝运用人事最终控制权极力维护满族官员官僚地位。皇帝虽深知这是一群平庸、贪婪之辈,但因维护统治、满族特权及满汉权力平衡的需要,不得不采取调动、只罚不革等方法保留其官职。  因循守成思想以及进行整饬吏治的失败不仅进一步加剧皇帝固守“祖制”的理念,又一改正常例行的“好官”评价标准。在中期混沌的官场,受皇帝赏识的是老成持重,墨守成规的“老臣”。相反,一批年轻有为、忧国忧民官员被排斥在权力核心层之外,这样奇特政治现象既说明中期皇帝缺乏改革时弊、振衰起颓的魄力,又在政治体制与人事安排上注定清朝走向衰落的大趋势。除此之外,满族官员骄奢专横行为以及皇帝对这一官僚群体的过度倚重,使本来已积怨较深的满汉矛盾有进一步复杂化的趋向,从而使汉族官员感到朝政的黑暗、颓败和前途渺茫,于是不仅在仕途上消极无为、得过且过,甚至极力避免介入政治,从而更加剧了中期清廷可用之人的匮乏。  因此,在皇帝守成思想、满族官员庸劣无为,占据要职、汉族官员消极并逃离政治等方面共同作用下,清代中期政治表现出僵腐、毫无活力,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尖锐、频繁起义与暴动更致清廷危机四起。十八世纪末期,清统治者对西方各国情形的茫然及周边国家被西方侵占的事实不以为意,以及对英国使团来华的动机、目的没有清晰的洞察,反而盲目自大排外,清朝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落与瓦解的危机之路。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珠江口隆隆的炮声,大清帝国渐趋衰亡。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中国的女权运动渐次兴起,到五四前后已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随着直隶女师的建立,形成了女子解放运动的北方重镇,以及全国女权运动的又一高峰,郭隆真、刘清
秦汉军事制度与秦汉帝国的建立、政治制度的发展及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秦汉军制主要涉及军事组织结构、军队构成、军事征发、军政运作。社会身份结构作为军队组建的重要背
明朝对养马犹为重视,建立了众多马政机构,开创性的实行了种马与备用马制度。明朝的马政统于兵部,由太仆寺与苑马寺管理。太祖问鼎金陵之时养马就扩大至民间。到了永乐年间,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