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相对价格的比较,不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比较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也是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生活水平的衡量,一般是采用人均GDP,或者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测度。用各国的实际汇率计算后的人均GDP和用PPP来衡量相对价格,除去统计的固有偏差之外,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本文将从生活的角度和微观的视野出发,重新构建新的相对价格指数来衡量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这不同于人均GDP和PPP的宏观视角,而是从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这两个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从发,比较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在这种收入水平下能在当地购买多少生活物资来评价,所以,我们将新构建的指数称为地区收入购买力指数(Local Income Purchasing Power,简称LPI)。地区收入购买力指数(LPI)是受到购买力平价(PPP)理论的启发,依据居民对各类主要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和价格成本,分析居民一年收入水平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比较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体现地区间的相对价格差异。地区收入购买力指数(LPI)可以用于一国内部的比较,也可以用于不同国家的比较。本文首先分析了什么是地区收入购买力指数,它与一般购买力平价指数和按汇率测算的生活成本指数这些概念的异同;然后分析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测算存在哪些障碍和缺陷,收入购买力指数用于测算不同地区居民购买力的适用性;再利用基于消费者可变偏好的效用函数,先计算出评估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CLI),再将CLI与居民收入结合计算出LPI;最后,我们选取厦门和高雄这两个具有不同汇率的地区2004年到2014年的真实数据,计算出两地的人均收入和按收入分组的LPI,对比分析测算结果。根据测算结果,地区收入购买力指数(LPI)不仅能相对准确的对不同地区的收入购买力进行比较,真实地测算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作为不同国家之间汇率换算的依据,从微观的角度刻画了不同货币之间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