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退变性腰椎侧凸Cobb角、关节突关节角与椎间孔纵横径的影像学测量,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关节突关节与椎间孔的变化及腰腿痛特点,并对其发病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凸69例,其中男30例,女39例;年龄50~78岁,平均63.5岁,为LDS组。同期收治的非脊柱疾患的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50~76岁,平均59.6岁,为对照组。X-ray片上测量腰椎Cobb角,腰椎MSCT薄层扫描,在PACS系统上逐层阅片,测量软件测量所有受试者L1-L5关节突关节角与RAsag角。将腰椎MSCT扫描数据导入医学重建软件,进行椎间孔3D重建,利用软件测量L1-L5腰椎间孔纵径及横径的大小。将L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角、椎间孔指标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LDS组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LDS组Cobb角10~39.8°,平均18.21°±8.89°,腰椎关节突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所有节段的凹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均大于凸侧;对照组所有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O.05)。腰椎间孔侧量值中,LDS组的椎间孔横径和纵径与对照组相比均变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P<0.05),凹侧腰椎间孔横径较凸侧变小(P<0.05),而凹侧腰椎间孔纵径与凸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腰椎间孔横径及纵径左右两侧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凹侧关节突关节角大于凸侧。2.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腰椎间孔纵横径均存在变窄,凹侧腰椎间孔横径变窄比凸侧显著。3.退变性腰椎侧凸侧弯侧关节突关节角变大是导致该侧腰椎间孔横径狭窄的主要原因4.腰椎关节突关节两侧不对称可能是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