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在大量野外地质剖面的详细描述分析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同时,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岩相古地理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东北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通过进一步的野外与室内研究,对东北地区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必要的厘定与整理,从而为区内地层区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地层区划方面,放弃了“槽台学说”盛行时期以“华北地台北缘深断”为北疆—兴安地层大区东段南界的观点。将板块构造地层学置于超大陆旋回的裂解—聚合的动态过程中。认为一个超大陆的裂解就是一个新的古地理格局的开始,一个新的超大陆的出现就是一个新的古地理格局的形成。从早寒武世晚期—前三叠世晚期,是安加拉超大陆的裂解到潘基亚大陆的形成,就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中国东北奥陶纪,作为此期的一部分,可以划分新的古地理格局。构造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两个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缝合)带,大陆及其边缘区在地层的沉积类型、生物区系以及构造关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大陆的边缘可能长期为洋区所隔,具有不同的沉积类型和生物区系,对接带是更恰当的地层大区界线。蛇绿岩形成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标志着板块碰撞的缝合线或者是增生碰撞带。通过对研究区内蛇绿岩套的研究,确定缝合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奥陶纪地层区划方案,将中国东北区划分为三个地层大区:阿尔泰—兴安地层大区、内蒙古松佳地层大区、阿拉善华北地层大区。通过分析初步确定奥陶纪火山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并通过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两条岛弧带,一条以多宝山为中心,另一条为白乃庙—放牛沟岛弧带。利用野外典型地质剖面初步建立奥陶纪剖面岩性柱状图,判断其沉积环境。奥陶纪各期大体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碎屑岩、碳酸盐及火山岩沉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大地构造相编制研究区奥陶纪的岩相古地理图。从而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沉积古地理的变迁,揭示其演化过程与沉积环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