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宁动汤治疗阴虚风动型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临床上以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由于不分场合、无法控制的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常常使患儿心理上缺乏自信、自尊,致使家庭、社会关系受损,学习和工作表现受到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外诸多学者虽对T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该病多与神经生物、社会、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传统医学理论中对抽动障碍未见专门记载,亦无系统的论述,但近年来多数学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在典籍中找到相似的论述,将其归为“慢惊风”、“抽搐”、“瘛疭”、“肝风症”等范畴。并且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病机为阴阳失调,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病位多在肝、脾、心、肾四脏。目前,西医治疗首选神经阻滞剂,其疗效明确,但毒副作用大、家长不易接受、易迁延复发。而中医治疗疗效明确、安全性好且不易复发。导师依据临床经验,提出了本病临床上最多见的证型为阴虚风动型,治疗上以调整阴阳为基本法则,创立了益肾宁动汤。该课题通过对40例阴虚风动型TD患儿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益肾宁动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分析该汤剂的疗效,为中医治疗TD提供一些思路。   方法:对入选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用益肾宁动汤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观察各个抽动症状的次数、强度、频率、复杂性等分数变化以及抽动程度和部位的评分变化,将以上3项作为观察指标,并在疗程中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对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的安全性指标进行监测,总疗程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t检验)处理,并得出相应结果。   结果:   ①根据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愈显率52.5%。   ②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愈显率52.5%。   ③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计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④治疗前和治疗后各个抽动症状的次数、强度、频率、复杂性等的分数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⑤经统计学处理,显效以上病例随访3个月后YGTSS评分与疗程完成时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⑥40例患儿经临床观察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说明本汤剂安全性好。   结论:   ①益肾宁动汤对阴虚风动型儿童抽动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抽动的次数、强度、频率及复杂性等,一些相关的体征也相应减少或消失,为中医治疗TD提供了思路。   ②随访3个月与疗程结束时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无差异性,说明益肾宁动汤在防止TD复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③益肾宁动汤治疗TD未发生不良事件,说明本汤剂安全性好,无毒副反应。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骨骼肌由肌细胞组成,约占人体总质量的50%,人体通过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各种活动。骨骼肌萎缩是指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力量和性能)的丧失,生理状态下如年老等可出现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