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以平武白马村寨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马人,古老而神秘,他们主要聚居在岷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他们率真的民族性格、绚丽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宗教信仰,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游客前往揭秘。 从目前对白马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集中在民族学研究、藏族史研究、民族问题研究等方面,较少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民族旅游。 本文将民族旅游作为研究主体,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旨在梳理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过程中,各功能单位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等,力图对民族旅游社会学研究进行大胆尝试。 本文选取白马人的主要聚居地为研究区域,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如厄哩寨、祥述加寨进行实地考察。本文以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作为支撑,并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民族旅游场景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参与互动情况,以及旅游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等。 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主要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回溯,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民族旅游研究的理论支持。 第二部分为白马地区旅游系统的解析,剖析白马地区的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为民族旅游场景中的社会角色扮演和社会互动研究,主要探讨各相关主体的角色定位、角色扮演以及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并对理想互动模式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为白马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主要从文化、价值观、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展开,反思民族旅游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语言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一个表征。从清末的语文改革,到“五四”白话文运动,从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提出对语言的特殊要求,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