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复习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单纯依赖影像学设备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将良性和恶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来确定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变的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1例被确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而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分别将他们的性别、年龄、症状、是否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态学(有蒂或无蒂)、大小、数目(单发或多发)和术前肿瘤标志物(CEA、CA199)作为研究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1.3和SPSS16.0统计软件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其中181例病人是良性(90.0%),20例病人是恶性(10.0%)。比较良恶性两组病例,恶性组病人年纪较大(61.6 vs 46.2,p<0.0001),恶性息肉样病变形态学一般为无蒂(65.0% vs 11.05%,p<0.001),恶性息肉大小较良性的更大(29.5mm vs 8.5mm,p<0.0001),恶性息肉一般多为单个病变(80.0% vs 49.7%,p=0.01)。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将年龄超过60岁(P<0.001,odds ratio[OR]让步比,8.318),形态学表现无蒂(P<0.0001,odds ratio[OR]让步比,41.531),单个病变(P=0.0157,odds ratio[OR]让步比,1.296),大小超过10mm(P<0.001,odds ratio[OR]让步比,3.210),这四个特征定义为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0岁、病变形态学为无蒂,单发病变,大小超过10mm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危险因素。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时,临床医生应该认真评估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人的良、恶性特征。外科干预应该被用于那些有反复症状的和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而对于那些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可暂不手术,但应定期作B超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