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D技术在甘肃桃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Prulus Persica L),别名仙桃、寿桃、寿果,是当今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水果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它起源于我国西部地区,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栽培,已形成众多的品种和类型,据有关统计,我国的桃品种有800 多个,约占全世界桃品种的27%。 甘肃是桃的发源地和最适栽培区之一,具有光照充足、日温差较大、少雨干燥、病虫害相对较轻的气候特点,非常适于桃的生长与栽培,因此发展桃产业这一甘肃特色,也极具发展前景。然而,由于桃对环境比较敏感,栽培的区域性分布明显,鲜桃的成熟期短而集中,果肉易软而极不耐贮运,由此造成产桃地区在熟期外销困难,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我省在桃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研发方面较为落后。本研究旨在对甘肃桃主要栽培品种调查的基础上,探索RAPD 标记技术在桃品种鉴定上的应用,利用这一技术分析桃种质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甘肃桃的种类、分布和特点,为遏制伪劣苗木,建立桃良种繁育体系,进行桃种植的科学区划,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有益的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广泛搜集和调查,对雨花露、早霞露、春蕾等30 个甘肃栽培桃品种按其生理特性进行了分类分析,其中甘肃本地桃品种不足10%,外国品种占16.7%,其余大多数品种均由国内其它地方引进。(2)采用CTAB 法、SDS 法与分步离心法等三种不同DNA 提取法试验证明,分步离心法适合于桃DNA 的提取。在提取缓冲液中加入PVP、Vc 等物质,可有效防止酚类物质氧化,从而造成基因组DNA 提取的困难。同时,发现在早上7:00-8:00 采集的幼嫩叶片中提取的DNA 纯度最高,效果最好。 (3)建立了一套适用的RAPD 技术体系,利用RAPD 技术对44 个桃品种的DNA 进行扩增,扩增得到的条带数在3-13 之间,片段的分子量集中在250bp-3500bp 之间,共扩增出233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56 条,占67%,说明不同桃品种内存在相当高的遗传多样性。 (4)用SPSS10.0 聚类分析,将44 个供试材料共分为7 类:其中,冬熟(冬雪桃)是我省引进的改良品种,是一种极晚熟品种,它与其它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远,可
其他文献
茎秆强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艺性状,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引起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是茎秆机械强度不足。作为植株骨架的细胞壁,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本文从生物学特征、生态环境调查以及三种繁殖方式着手对吉林省珲春敬信地区的大字杜鹃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充实了大字杜鹃的生物学特征,掌握了大字杜鹃生态环境。大字杜
选用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西风为抗病亲本,以‘镇9523为感病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的方法构建了F_(2∶6)重组自交系群体。选取涉及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709对引物(包括SSR、EST-SSR和STS)在‘西风与‘镇9523间进行筛选,其中295对引物在两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条带,多态率为41.6%。选取其中条带数目较少、扩增清晰的148个多态性引物在群体中进行扩增,用来评估小麦群体的遗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