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围术期组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乌司他丁的作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6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细胞外组蛋白在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究乌司他丁对围术期脏器功能的作用。  方法:  选取120例首次行体外循环根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紫绀型(A组,n=24)和非紫绀型(B组,n=24)及试验组(T组,n=48)和对照组(C组,n=24),T组给予注射用乌司他丁,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监测各组患儿在术前(T0)、术后0h(T1)、24h(T2)、48h(T3)和72h(T4)细胞外组蛋白、N末端BNP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IL-6、IL-8、IL-10和TNF-α的变化趋势,记录相关临床参数及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A组和B组蛋白水平术后于T1达到峰值,早于NT-Pro BNP、PCT和CRP。线性回归分析示,组蛋白峰值与NT-Pro BNP、PCT和 CRP峰值及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之间均有统计学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示组蛋白对术后抗生素应用及ICU时间具有预测价值。T组患儿术后组蛋白、NT-Pro BNP、CRP水平和术后48小时内正性肌力药物评分低于C组,T组ICU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C组;但两组之间PCT、IL-6、IL-8、IL-10和TNF-α无统计学差别。  结论:  术后组蛋白更早期达到峰值,且其峰值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早期临床预后指标。乌司他丁可改善心功能损伤,但没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实验室指标的特点。   方法:   共1203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血液常规检
<正>五代十国中的南唐,是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权。它先后经历了先主李、中主李縖、后主李煜三朝,虽国祚短暂,但在历史上却因文化创造而负有盛名。特别是在中主、后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