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能够产生高密高热的核物质。由于重离子碰撞实验中只能获得末态粒子的信息,无法直接探测到初态核物质的性质,人们需要利用末态可观测量来间接推测核物质强相互作用区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初始坐标空间的非对称性会在动力学演化过程中转化为末态动量空间的非对称性,所以携带有初始时刻和动力学演化信息的末态可观测量——核物质集体流,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初态,人们通常采用偏心率描述坐标空间核物质的非对称性。但是,对非对称性的描述方式不同,计算的结果和含义也存在差别。本文分别回顾了反应平面和参与者平面偏心率的计算方法,并对它们随碰撞参数的变化规律做了系统分析。在RHIC能区,由于碰撞能量很高,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到核子间强相互作用的影响。AMPT(AMulti-Phase Transport Model,AMPT)模型中包括部分子相和强子演化阶段,它能很好的描述RHIC能区的椭圆流。本文利用弦融化AMPT模型模拟了RHIC (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 RHIC)能区质心系能量62.4GeV、130GeV和200GeV的Au+Au碰撞实验,计算了不同能量下末态粒子微分椭圆流和积分椭圆流随末态粒子的快度、赝快度、横动量、部分子散射截面和碰撞参数等观测量的变化关系,讨论了椭圆流与相互作用区域初始坐标空间分布的非对称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