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联合SEVE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探讨8mm支架维持分流道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胃食管曲张静脉组织胶栓塞术(SEVE)治疗和预防肝功能CTP分级为A级或接近A级的B级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以期为该类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对38例既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且肝功能CTP评分为A级或接近A级的B级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联合SEVE治疗,并以40例相似患者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治疗作对照,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再出血率、死亡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程度及肝性脑病发生率,监测评价TIPS联合SEVE治疗前后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肝功能、血常规,以及门静脉和分流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结果:   1.从2008年6月中旬开始截至2011年3月中旬,所有患者随访1-33月不等,平均随访期为14个月,其中TIPS联合SEVE治疗组平均随访13.1个月,中位随访期为12.5月,EIS治疗组平均随访14.8个月,中位随访期为14.5月;TIPS联合SEVE治疗组无患者失访,EIS治疗组2例患者失访。   2.TIPS联合SEVE和EIS治疗组患者总再出血率分别为16%和60%,6个月、12个月、24个月再出血率两组比较分别为5%vs45%,11%vs50%,13%vs6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IPS联合SEVE治疗组无患者死亡,1年和2年生存率为100%,EIS组有4名患者死亡,1年和2年生存率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率分别为92%和85%;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3%和5%;TIPS联合SEVE治疗组腹水消失率为87%。   3.TIPS联合SEVE治疗组患者术前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平均为28.2±5.8cmH2O,术后降为19.3±5.8cmH2O,HVPG平均降低了8.9±5.2cmH2O,降低幅度为31.5%。   4.TIPS联合SEVE治疗组患者术后1、3、6、12、18、24个月时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术前无明显恶化;术后1、3、6、12、18、24月的脾功能状况较术前无明显改善。   5.TIPS联合SEVE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至12月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显著增快,18、24月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在除却支架完全堵塞患者后,TIPS联合SEVE治疗组患者术后1、3、6、12、18、24个月时支架内血流速度同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TIPS联合SEVE治疗肝功能CTP分级为A级和接近A级的B级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率较EIS治疗显著降低,死亡率较EIS治疗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2.TIPS联合SEVE治疗和EIS治疗均可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显著减轻,前者效果似更明显,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3.采用8mm小口径支架联合组织胶栓塞曲张静脉可能与本组患者TIPS术后无明显肝功能恶化,同时肝性脑病发生较少且程度较轻有关。   4.TIPS联合SEVE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5.TIPS联合SEVE治疗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全身体循环状态,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治愈肝硬化腹水。   6.TIPS联合SEVE治疗虽然降低了门静脉压力,但并不能有效缓解脾功能亢进。
其他文献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阅读体系特点鲜明,教学价值多元,存在多样教学策略与路径的开发.教师应抓住自读课文的特征教
目的:2009年1月~2014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医院一共检测出肺炎克雷伯菌2250株,本研究拟检测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明确该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所开展的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同时,在以信息
目的:研究foxa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良性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相关性及在诊治过程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鄞州人民医院2010年至2014年经穿刺活检或者前
目的:  “患者参与患者安全(Patients for Patient Safety,PFPS)”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策略,也是医院评审的重要内容。但PFPS评价工具的缺乏,使得医院PFPS工作质量难以有效测评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分析和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传统颈椎前路椎体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采集1名22岁正常健康男性志愿者颈椎(C1~ T2)CT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