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各方思考和反思。其中,温室气体浓度的迅速增加,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气候问题: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减少,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CO2作为温室气体中含量最高、最易增长的气体之一,控制CO2的增长成为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温室气体驱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作为全球CO2最大排放国,环境压力和国际舆论压力使得中国的减排形势严峻且急迫。因此,准确认识CO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能够为减排措施的科学合理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尺度大气CO2浓度监测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手段。SCIAMACHY(?)感数据对于探测近地表CO2柱浓度方面有较好的实用性,它成为众多CO2科学研究的首选数据之一。本文利用SCIAMACHY 2003-2009年CO2柱浓度数据分析了中国区和各省市行政区CO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且探究了CO2柱浓度与NDVI、温度、GDP、人口、能源消费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CO2柱浓度在中国陆地上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中国的CO2柱浓度的纬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纬300-40。范围内;中国内部区域差异明显,中东部地区CO2柱浓度相对较高、西南与东北部分地区分布较低;三大经济区的平均浓度值较高,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2003-2009年中国的CO2柱浓度逐年上升,年均增长量约为1.74ppm,7年均值为382.73ppm。其中,2003-2005年增长较为缓慢,年均增长量为1.24ppm;2005年以后,全国CO2柱浓度增长较快,2006-2009年年均增长量约为2ppm。3.中国各行政区2003-2009年间CO2柱浓度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每年各行政区的CO2柱浓度高低分布情况不同。其中,北京市CO2柱浓度2003-2009年均高于同期全国CO2柱浓度平均水平3-8ppm;上海市CO2柱浓度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0.69%。4.CO2柱浓度的月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高值月份一般出现在4月、5月,低值月份一般出现在7月、8月。5.从全国CO2柱浓度季节变化来看,CO2柱浓度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在不同季节中国各行政区之间CO2柱浓度的差异在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2003-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的CO2柱浓度与GDP、能源消费量、人口密度都呈现出强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中GDP变化对CO2柱浓度增加产生的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中是最大的。6.2003-2009年各行政区CO2柱浓度与能源消费量数据存在强显著的相关关系,上海市的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0.96。全国各行政区人口密度与CO2柱浓度的关系出现显著性的正相关、显著性的负相关以及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三种情况。2003-2009年各行政区GDP与CO2柱浓度存在强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各行政区GDP与CO2柱浓度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北京市、上海市最小,为0.92。各行政区NDVI与CO2柱浓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国绝大部分省区2003-2009年NDVI与CO2柱浓度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全国仅云南和陕西两省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77。温度通过影响植被的生长以及人类活动,对CO2柱浓度产生影响。温度与CO2柱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冬春季节温度与CO2柱浓度表现为负相关,夏秋季节表现为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