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喷混凝土因具有改善施工作业环境、便于混凝土集中生产及质量控制、有利于发展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等优越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可压送性与可喷性难以协调、组成设计无章可循,可压送性差、一次喷射厚度小、回弹率高、液体速凝剂掺量大等缺陷极大限制了它在当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就普通湿喷混凝土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的工作性及硬化特性、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做了下列工作:(1)优化了新拌湿喷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回弹率等性能测评方法,提出了用椎体贯入新拌混凝土深度表征湿喷混凝土稠度、用直剪法测试新拌湿喷混凝土内聚力的新方法。(2)将入湿喷机坍落度≮50mm且相对压力泌水率S10≯40%作为普通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了组成材料对普通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拌湿喷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比易于满足要求,影响新拌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主要因素为流动性。(3)提出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引气剂类型优选方法,揭示了组成材料对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量为0.02%AES引气剂与掺量为0.5%聚羧酸减水剂复合配制的新拌混凝土含气量达18%左右,流动性大、稳定性好,喷射后新拌湿喷混凝土含气量降至6%以下,不掺速凝剂的一次喷射厚度达170mm以上,解决了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与可喷性难以统一的矛盾。(4)利用直剪法试验,借助XRD图谱,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组成材料对新拌混凝土内聚力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影响新拌混凝土内聚力的主次因素及排序结果。根据材料力学横力弯曲理论,建立了一次喷射厚度力学模型,分析了一次喷射厚度的受力特点,确立了一次喷射厚度与湿喷混凝土内聚力的关系,验证了力学模型的有效性。(5)剖析了混凝土稠度、工作风压、喷射厚度、组成材料对回弹率的影响规律,基于Armelin建立的干喷混凝土的回弹判定准则,探析了湿喷混凝土的回弹机理。结果表明:工作风压存在理想值;回弹率随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有增大趋势,随喷射厚度增大逐渐降低,达50mm时,趋于稳定;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较普通湿喷混凝土回弹率降低约5%左右,掺入粉煤灰可改善湿喷混凝土的可喷性。(6)对比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与普通湿喷混凝土喷射后的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研究了湿喷混凝土水化物的SEM形貌与强度生长机理,分析了组成材料对强度与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喷射后28d抗压强度达34.4MPa,满足设计强度C25要求,抗冻等级满足F300技术要求。(7)利用计算法、简易试验法综合确定混合骨料紧装堆积空隙体积,基于Dennis等建立的管径与润滑层厚度关系计算润滑层体积,由混合骨料紧装堆积空隙体积和润滑层体积确定最小胶浆体积,提出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并在隧洞的斜井与仰坡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对1m3湿喷混凝土的经济成本对比分析表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其他文献
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传承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制约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课传承的因素
为了解决我国现代化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下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在此对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农业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农业的
<正>研究背景:已有大量文献证实动态足底压力增加为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报道不同人种的动态足底压力有明显差异.有关中国人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未见报道.目的:了
会议
本文为一篇英译汉笔译任务实践报告。报告所描述的笔译任务是笔者导师承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名为THE ICARUS DECEPTION(《伊卡诺斯骗局》)畅销书的翻译任务。本人主要负责该书
在当代中国城市大发展背景环境下,城市开放空间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张然而其空间品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反而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厦门滨海商务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
<正>2010年1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意见稿》
GPS导航系统需要实时获取来自接收机串口的定位数据,在对串口实时监控的同时还可以在前台进行一些其他的操作,利用基于多线程的串口通信编程思想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研究结论}面对电商大潮,传统企业从试水心态的游击战转向装备整齐的正规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司能的如果继续在线上与线下存在大规模的功能重合与价值链重合则二者之间注
<正>2010年1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本文以连载方式在本刊发表,前八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即刻使用吸痰管预防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有新生儿窒息高危因素的3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在胎儿娩出后于新生儿第一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