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的围产期是指产前3周至产后3周的时期,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和代谢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奶牛围产期经历妊娠—分娩—泌乳的一系列生理变动,尤其是高产奶牛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能量需求增加,但干物质采食量下降,而分娩后大量泌乳所需要的能量超过干物质采食量所能提供的能量,造成能量负平衡(NEB),脂肪动员是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必然结果。奶牛围产期过度的脂肪动员也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脂肪动员显著增加了奶牛代谢疾病(如酮病、脂肪肝)和感染性疾病(如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本文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奶牛围产期生理生化的特性,为有效防控奶牛围产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一、奶牛围产期血液学指标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奶牛围产期的生理特性,选择产前40d的奶牛40头,每隔5d从尾静脉采集全血一次,测定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WBC在产前5d和分娩当天(0d)明显升高(P<0.05或P<0.01),产后第5d基本恢复正常,NEU、LYM与WBC变化趋势一致;分娩当天RBC、HB和HCT均轻度升高(P<0.05);PLT在产前5d开始升高,产后均高于产前(P<0.05);上述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奶牛围产期发生了以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学参数改变的生理特性。二、奶牛围产期血清脂质过氧化指标变化的研究选择产前40d的奶牛40头,每隔5d从尾静脉采集全血一次,测定了血清脂质过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GSH-Px、SOD活性在产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血清CAT活性在产前呈升高的趋势,但分娩时均降低(P<0.05或P<0.01);血清MDA含量在产前呈升高的趋势,而分娩后开始逐渐降低。表明奶牛围产期发生了氧化状态失衡状态。三、围产期奶牛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含量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奶牛围产期糖代谢的状况,选择产前40d的奶牛40头,每隔5d从尾静脉采集全血一次,测定了血清胰岛素和葡萄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奶牛产前15d开始血清胰岛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产后5d达到最低水平(3.40±1.23μIU/mL),然后逐渐升高,产后第25d呈稳定状态;血清葡萄糖在产前10d急剧下降,分娩当天降至最低(1.57mmol/L),产后呈上升的趋势。表明奶牛围产期呈明显的低糖血症,血清胰岛素和葡萄糖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四、奶牛围产期血清脂肪代谢指标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奶牛围产期血清脂肪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选择产前45d的奶牛40头,每隔5d从尾静脉采集全血一次,测定了血清甘油三酯(GT)、总胆固醇(Chol)、非酯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β-OHB)、瘦素(Leptin)、神经肽Y (NPY)含量。结果表明,血清NEFA含量在产前30d开始逐渐上升,分娩当天达到峰值(733.4±200.4μmol/L),之后急剧下降;血清β-OHB含量在产前35d开始升高,产前10d处于最高水平(39.98±11.33μmol/L),产前5d开始下降,产犊当天降到最低(20.58±4.87μmol/L),不同时间段出现显著差异(P<0.05);血清TG含量在产前20d后呈缓慢降低趋势,产后基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血清CHOL含量在产前35d开始逐渐呈下降趋势,产犊当天含量最低(1.81±0.39mmol/L),之后呈现逐渐上升;血清瘦素含量在产前35d后显著升高(P<0.05),产前10d开始至产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NPY含量从产前45d开始逐渐升高,产前15d达到最高值(3068+595.1ng/L),之后开始下降,产后10d降至最低(1951+408.1ng/L),之后呈升高的趋势;上述指标在不同时间段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NEFA与CHOL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β-OHB含量与TG、瘦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G与瘦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奶牛围产期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动员,血清NEFA和β-OHB含量可作为围产期脂肪动员状态的可靠指标。五、奶牛围产期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奶牛围产期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选择产前30d的奶牛40头,每隔10d从尾静脉采集全血一次,测定了血清Se、Fe、Zn、Cu、Mn等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血清Cu含量在产犊当天(0d)和产后10d显著升高(P<0.05);血清Se含量在产前10d开始呈升高的趋势,产犊当天和产后10d与产前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Fe含量在产犊当天显著降低,与产前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血清Zn含量产前呈降低的趋势,产犊当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Mn含量在产后升高,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奶牛围产期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动态平衡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