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观察电针“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穴对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变以及对不同时间点TLR2、NF-кB、TRAF6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是否通过影响TLR2/NF-кB信号通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方法:将120只健康成年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各24只。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中往颈内动脉插入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90min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液再灌注。假手术组行血管分离术。造模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评价脑缺血模型是否成功。造模后第3天开始,对电针组大鼠抓取固定,在“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穴位上进行电针刺激;对抑制剂组大鼠抓取固定,在腹腔注射NF-кB抑制剂PDTC后再行电针治疗;对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同时段抓取并固定。在电针治疗第3、7、14、28天,先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观察,观察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拉断脊髓处死后断头取脑,提取大鼠大脑患侧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2、NF-кB、TRAF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模型组(2.33±0.256)、电针组(2.25±0.250)、抑制剂组(2.42±0.193)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电针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行为评分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7、14、2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缺血模型完成情况:本实验脑缺血造模总量98只,入选实验数量72只,模型制备的成功率为73.4%。实验过程中,造模失败或死亡大鼠剔除实验后及时补充造模。死亡大鼠数量16只(3只死于麻醉过量,2只死于术中操作不当,11只死于术后脑缺血损伤过重),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剔除大鼠数量10只。3缺血半暗带脑组织TLR2mRNA的表达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各个时间点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第3、7、14天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半暗带脑组织NF-кBmRNA的表达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第3、7、14天NF-кB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第3、7、14天NF-кB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电针组相比,第3、7、14天NF-кB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半暗带脑组织TRAF6mRNA的表达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各个时间点TRAF6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各个时间点TRAF6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电针组相比,第3、7天TRAF6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穴统一下调TLR2/NF-кB信号通路上TLR2、NF-кB、TRAF6的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