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作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是以当时政治经济高度繁荣为依托的,作为产生这些诗歌地域文化条件之一的洛阳,具有特殊的意义。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两京文化圈,一直吸引着以文学为主的精英文化群。有唐一代,洛阳因政治因素的变化几经沉浮,反映在诗歌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时期就创作主体和创作内容而言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倾向性,就意象的选取应用上也具有比较鲜明的艺术特点,这对研究洛阳地域文学乃至唐代文学中,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本文将根据这些方面对唐代洛阳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探讨。首先,明确洛阳诗歌的概念范畴。本文中所关注的洛阳诗歌是以《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为研究范围,以这两部书中所收录的具有明显描写洛阳风物及意象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就诗歌本身来说,其诗中明显表现出关于洛阳的典型风物和意象的,如北邙山、龙门、天津桥、金谷园、铜驼等的诗歌,不管诗人创作时在不在洛阳,但凡诗中涉及有以上内容的都为本文关注的对象。由于诗歌本身内容的复杂性,在具体的分析上仍存在有具体的难度。针对此类困难,会在具体诗歌的分析中从诗歌的直接来源、写作目的、侧重方向上慎重判断,以保证对洛阳诗歌探讨的精确性。其次,对洛阳诗歌繁荣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从时间、空间上揭示其与洛阳及创作主体之间的独特关系。洛阳诗歌的创作是以唐代洛阳为依托的,洛阳本身的发展状况对其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唐代笔记小说、史料对唐代洛阳发展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理清洛阳在唐代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具体情况,是对洛阳诗歌创作背景分析的重要方面。同时,就洛阳诗歌不同时期创作主体和创作内容的变化上分析,从政治中心的变迁、经济社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上,揭示出唐代洛阳诗歌的独特性。就创作主体来说,既有富贵娴雅的宫廷文人,也有不平而鸣的大批寒士。既有官场失意的分司官员,也有纵情买醉的风流才子。具体到洛阳诗歌的题材内容而言,初盛唐时期是以奉和应制诗为主,中晚唐则是以闲适唱和诗歌为主,同时中晚唐时期也还有大量的咏史怀古诗。洛阳作为京都文化和某种精神的代表,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关于洛阳的郊游、宴饮和送别之作。就不同时期呈现主流的这些诗歌类型来说,在意象的选取上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洛阳风物特征,多是一些洛阳典型风物的写实与再现,如洛桥、金谷、北邙等。洛阳意象是唐人对洛阳复杂情感的一种内在表达与宣泄,是专属于洛阳的情感表述,是独一无二的。洛阳诗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时”这个概念,本文就是以唐代洛阳诗歌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创作主体所创作的同类诗歌中,将这个“时”的时代特点给理出来,从不同的题材内容来分析洛阳诗歌,以求达到客观而真实的研究。总之,有唐一代,洛阳诗歌的发展变化也是唐王朝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具体来说,也正是因为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征,使得洛阳诗歌极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唐诗、理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更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历史与文化有更清醒明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