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矿系列的研究一直是矿床地质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前对于藏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缝合带)中部地区的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的研究和工作程度较低且不够全面。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对该矿集区的矿床成因及亚系列划分。以西藏班戈县为中心,在其南、北、西侧发现了日那、更乃(铋铟)、雪如铜多金属矿和舍索(铜钼)、以及达如错、北拉镇附近一系列Ni含量较高超基性岩体的矿床(点)分别描述其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床(化)特征、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及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龄等。成矿亚系列中主要以矽卡岩型成因矿床为主导。舍索矿区是成矿带中段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116Ma,属燕山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矿床成矿时代也接近于燕山期。铁质、镍质矿床在基性岩中形成,铜主要与中性—中酸性岩有关。成矿带中段矽卡岩型矿床的硫源以地层硫为主的混合硫。碳的来源以地层碳为主,混有岩浆碳。铅的来源以岩浆源为主,铅同位素组成较均一。结合碳、氧、铅、锶同位素及包裹体研究表明,矽卡岩矿床成矿溶液来源自混合岩浆水,后期以大气降水为主。成岩物质来源依成矿岩体主要为混合源型(过渡型)花岗岩的成因系列,表明来源于硅铝质地壳或下地壳。而本区出现的基性、超基性岩由来自上地幔部分熔融的玄武质岩浆在早期结晶分离作用过程中,在岩浆房底部堆积形成的。舍索矿床属中低温矿床,矿床的形成是中低温气液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铜、铁、铋、铟的矿化时代均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且成矿带中段铋、铟的含量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铟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独立矿物,矿物种类为羟铟石与自然铟。铋矿物种类为硫铜铋矿、自然铋、硫铋铜铅矿、硫铋银矿共4种矿物。铋、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建立成矿亚系列模型,圈出3个找矿预测靶区,1个Bi、In含量高矽卡岩型找矿靶区,2个Ni含量高的基性超基性岩找矿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