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仙桃市西流河镇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2001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前人地矛盾还是十分紧张,尤其是耕地,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在土地整理活动中,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就显得的十分必要和有意义。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实际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都比较繁琐,不易进行,所以研究简单可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是以仙桃市西流河镇七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研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计算方法,结合研究实例的具体情况,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关于归一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土地整理活动时,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可能是跨不同的区域,由于每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本文这里以村的行政区划分为单位来进行中间值A的计算,然后选取中间值A的最大值,来计算某指数的归一化系数。这种归一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在以村一级为单位的土地整理项目中,进行推广。  (2)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这里用土地垦殖指数替代了土地退化指数,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该土地整理项目可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行。  (3)尝试着用生态足迹法,对仙桃市西流河镇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价的可行性,通过计算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承载力,对比发现,变化不显著。生态足迹法只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只可以反映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足迹法通过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个单一评价指标来反映评价区域的生态系统影响,结果比较单一。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生本理念下高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思维和能力的全面成长.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
许多当代管理专家和企业家都认为组织既然可以作为能动的有机体看待,那么,它一定是有寿命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因此提出的。松下幸之助就说过:“松下电器也会自然消亡”。
大数据故名思议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电脑软件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大量、高速、多样等特点,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已经被应用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一个领域都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给我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我国政府在治理公共危机方面已有多年经验,但日益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