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多功能生态体系,具有重要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典型湿地植物及其上的昆虫在湿地生态系统发挥自身功能以及向人类提供服务两个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冲击性岛屿,被誉为上海市最后一片净土。岛上覆盖了大面积湿地植物,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最具代表性;湿地植物中的昆虫群落则是崇明岛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构成部分。崇明岛作为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岛屿,在整个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维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充分认识崇明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和功能,对崇明岛乃至整个上海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重从崇明湿地昆虫及典型湿地植物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基于这两个方面对崇明岛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和功能进行初步分析评估。于2011年3月至10月,对崇明岛环岛3种典型湿地植物地上部分进行收割及实验室处理,从而得到其生物量;鉴于崇明东滩的重要生态地位,选取东滩作为着重采样点,于2012年3月至10月对这一地区的典型湿地植物芦苇群落中的昆虫多样性及芦苇植株中氮、磷元素储量进行了调查,采用扫网法捕获昆虫样本,采用收割法获取芦苇植株地上部分,于实验室内消解测定获得元素含量及储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崇明岛湿地共捕获昆虫12585头,隶属于11目80科140种,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同翅目(Homoptera),其中双翅目个体数最多,物种丰富度则以膜翅目最高。入春后昆虫数量不断上升,至5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3909头,为全年捕获昆虫总量的31.06%;6月入夏,气温持续升高,但由于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昆虫个体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至8月昆虫数量降为1002头;9、10月为秋季,昆虫个体数降至一年中的最低值。通过分析昆虫多样性指数发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3月最小,为1.35,8月达到最大值,为3.5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而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正好呈现互补。(2)崇明岛3种主要湿地植物中芦苇的生长高峰为3-5月,年固碳能力为1.02±0.12kg·m-2·a-1,未围垦滨岸均有分布,西岸、南岸和东滩的植株质量与分布范围均高于北岸,出叶后生物量动态变化可用叶氮含量高低表征;海三棱藨草3-5月快速生长,6月初生长稍停滞,然后继续增长,年固碳能力为0.33±0.05kg·m-2·a-1,集中于南岸,北岸未见其生长:互花米草增长期最长,7-9月为生长高峰,年固碳能力为1.32+0.10kg·m-2·a-1,分布于北湖以东至东滩,严重威胁其它2种植物的生存,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降低了其固碳应用价值。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年固定CO2量为2.5±105t·a-1,其中南岸湿地年固碳较为丰富,年固碳的快速积累发生在4-7月。可见,崇明岛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具较强固碳功能,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动态,对上海市碳增汇减排具有重要作用。(3)芦苇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构件除穗外最大值均出现于9月;地上部分各构件的氮、磷含量均于生长初期达到最大,而后随着“稀释”效应的出现逐渐减少,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于9、10月。不同构件之间的氮、磷含量差异显著,而同一构件的氮、磷含量则存在显著相关性;芦苇植株地上部分氮、磷储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2632.7g/m2和1044.74g/m2,均出现在6、7月,可见,在这一时期对芦苇植株地上部分进行收割,可以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水体中转移,从而起到水质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作用。总之,崇明岛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昆虫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固碳释氧和净化水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我们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保护,从而使得崇明湿地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