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脑室内应用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utz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重型脑室出血(intrayentricularhemorrhage,IVH)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预后差。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脑室内灌注纤溶药物—尿激酶(Urokinase,UK)有助于血块的溶解,但尚未见到循证医学的证据。同时,人类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因而,临床脑室系统内应用UK,必须回答二个问题,其一是: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其二是:如果有,那么应用外源性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本项研究通过研究脑室内灌注UK和不灌注UK的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外引流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 ivatorreceptor,UPAR)及D-二聚体(D-dimer,D-D)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这一问题材料与方法:34例脑室出血经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UK组和NO-UK组。UK组均行侧脑室穿刺+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而NO-UK组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留取穿刺后0、2、4、6、12小时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标本2ml,采用ELISA方法测量每组各时间点脑脊液标本中D-D、UPAR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NO-UK组脑脊液中D-D的动态变化NO-UK组脑室出血后6-24h、24-48h、48-72h三个时间段脑脊液中D-D的含量分别是2.24±0.13mg/L,2.95±0.20mg/L,3.34±0.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脑脊液中D-D的含量是逐渐升高的。2.UK对脑脊液中D-D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UK组穿刺后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12小时的浓度分别是2.75±0.36 mg/L,3.06±0.39 mg/L,2.97±0.37mg/L,3.00±0.37 mg/L,2.83±0.35 mg/L,与0小时点相比,注射UK后脑脊液中D-D的量在穿刺后2小时,6小时显著增高。将NO-UK组和UK组数据联合起来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因素治疗方法(脑室内注射UK和不注射UK)有统计学意义(P=0.006),提示注射UK能增加脑脊液中D-D的含量。3.NO-UK组脑脊液中UPAR的动态变化NO-UK组脑室出血后6-24h、24-48h、48-72h三个时间段脑脊液中UPAR的含量分别是184.99±10.55pg/ml,187.27±13.92pg/ml,188.76±9.4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UK组脑脊液中UPAR的动态变化UK组侧脑室穿刺后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和12小时脑脊液中UPAR含量分别是177.22±5.90pg/ml,412.47±25.89pg/ml,367.58±37.76pg/ml,306.86±31.85pg/ml,216.25±17.10pg/ml,提示经脑室穿刺注入UK后2小时,脑室外引流脑脊液中UPAR含量增高。5.脑脊液中D-D与UPAR的相关性分析结果NO-UK组脑脊液中D-D与UPAR无直线相关关系,UK组两者有直线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为0.275,P=0.011。结论:1.脑室出血时脑脊液中可检出UPAR,表明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中存在纤溶系统活性物质基础。2.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UPAR与D-D含量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互联网社交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延伸,是金融垂直领域的最新实践。市场需求是互联网社交金融出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互联网社交金融目前处于萌芽阶段,具有明显的社交、IT技术优
沙漠治理是人类的难题,也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任务。本文以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结合ETM数据,Google Earth数据,利用GPS导航到抛物线沙丘样区。在抛物线沙
我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走到十字路口,突然发现井盖没了,公路没有井盖就像狮子张着大嘴,随时都要吃人。我立马刹车,刹得太猛,我从车上摔了下来,幸运的是我没掉进去,只是受了点皮肉之伤。   一会儿,围上来一堆看热闹的人。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爬了起来:“看啥看?”   看热闹的人纷纷走开了,这时一个人走了过来,递给我一张名片:“我是一名律师,作为公民你可以告他们,需要的话请打我电话。”   我说:“就这点小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