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文化责任与教师成长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86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是造福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其中,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应该是乡村社会最活跃的文化因子,在时下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蜷缩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专心于追求考试绩效,沦为喑哑的群体。乡村教师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教师回复文化的公共性,完善自身的重要举措。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人们普遍专注的话题,然而,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城市化取向明显,被理性工具价值操纵的教师专业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教师在疲于应付各类专业发展任务和指标的同时,也迷失了自身的本性。同时,乡村教育有不同于城市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教师的发展要走不同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乡村教师的成长不是逃离乡村文化,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确定自身的责任与目标,把自身的成长同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结合起来,与时代相呼应,重新找寻乡村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和方向,与乡村文化共生共长。乡村教师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致力于乡村社区建设,培育乡村社区文化;充分发掘乡村文化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参与农事生产,深入理解乡土的内涵与品质,在乡村开辟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此外,注重个人生活风格的养成,引领一种新的乡村精神。乡村教师要承担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心怀百姓,拥有朴素的乡土情怀;拓宽文化视野,具备多元文化素质;从乡土文化中吸收养分,夯实自身乡土文化底蕴,同时,培育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决策是人们时刻都经历着的活动,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在决策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双系统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s),该模型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涉及两个
期刊